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16 甲等
作  者: 吳宛娗 
參賽標題: 我們為什麼老犯錯心得
書籍ISBN: 9789571350714
中文書名: 我們為什麼老犯錯
原文書名: Why We Make Mistakes
書籍作者: 喬瑟夫.哈里南
書籍編譯者: 陳以禮
出版單位: 時報
出版年月: 2009年09月07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喬瑟夫.哈里南原為《華爾街日報》作家,有蒐集犯錯故事的癖好,這讓他相信人類絕不是完美的設計。為了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作者參透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以及經濟學等自然與社會科學,並搭配讓人拍案叫絕的案例與新聞事件,完成關於人為什麼犯錯的獨家深入報導。

  很多時候,我們的過失未必是我們的錯──至少不全然是,也許車禍的罪魁禍首,不是你,是汽車的設計。與其責怪別人,或對天發誓絕不再犯,倒不如學習剖析生命中千百種的錯誤。畢竟,對付這些讓人跌跤的香蕉皮,閃的了一時、閃不了一世,還是自己動手掃掉最有效。
 
二●內容摘錄:
  不容易處理的細節經常被人類的記憶排除在外。無法連貫又彼此吻合的事實,不是被遺忘、輕忽,就是被重新詮釋。(P.132)

  人們會試圖把聽到的故事全「塞進」自己理解世界得現行方式裡。(P.134)

  交談並非只為傳遞資訊,也可以是用來達成特定目的的行為。(P.141)

  健康的人不能想像重症患者為何願意接受各種治療,只為延長一星期的壽命。(P.212)
 
三●我的觀點:
  我很喜歡作者的風格,他的每一章前言都舉了一篇故事,有了故事使我不覺得這本書枯燥乏味,反而讓我有種迫不及待翻著每一頁,看著每一篇故事,詳讀他後續的調查結果與詮釋。

  書裡說到有位已故社會心理學家史丹利.米爾格蘭和同僚蒐集了上百張巴黎居民手繪的巴黎地圖,實驗的對象包羅萬象。地圖如預期般的千奇百怪:有些人省略了巴黎鐵塔或是聖母院這些著名景點,也有些人在複雜難懂的單行道旁加上詳細敘述。整理過後,發現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巴黎居民有志一同的拉直流經巴黎心臟地帶的塞納河。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都沒把塞納河的彎曲當一回事。而此類似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巴黎人身上,計程車司機畫紐約市街道圖時,不自覺的把短距離被畫長,長距離則被低估。

  有一段節目能解釋這些話,天才○○○──上梁不正下梁歪,一道題目經由許多人不同的詮釋方法,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和當初的主題截然不同,因為每個人所認為的重要細節不同,而因此可能導致認知也跟著改變。

  書裡說到巴特雷爵士曾參與一系列關於人類認知與記憶的實驗,他認為人類並非被動地接收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相反地選擇性的建構所認知的事件,很多我們自以為知道、回想到的事情,事實上從沒發生過。生活上許多誤會也是因為這樣發生:由第一位所說的故事經過了許多人重新詮釋後,故事被縮短、細節不僅被省略、更動還被杜撰……等等,以便故事被簡化、合理化。

  書裡說到特夫斯基教授相信,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對故事有先為主的假設。「如果你把交談想像成一種行為,講話的人會讓人們對他保持特定看法,或者用特定方式回應他──可能是喜歡他、認為他很聰明或者認為他很強壯之類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交談的目的就不再是為了傳遞事實──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形象。

  醫生跟健康的民眾被問到願不願意為了延長三個月的壽命,接受折磨人的化療,結果沒有多少人願意;但反過來問那些正面對迫切死亡風險的人,結果得到道截然不同的答案。正當死亡逼近時,就算只能延長一星期的壽命也好。長期追蹤有抽菸習慣高中生的研究顯示,只有三二%的人認為自己沒辦法在五年之內戒菸;結果,他們當中有七○%的人在五年後還是每天至少一包菸。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到了最後關頭、最後一秒才後悔當初所做的決定;為什麼有的人總是不斷的怪罪別人的錯,而不是反省自己所做的錯;為什麼每天新聞、報紙不斷的重複寫著犯罪人所做犯法的事,但還是很多人卻沒有改正,卻一直做到被抓到,跟著那些犯罪人一樣移送法辦?這本書給了我全新的詮釋。
 
 
四●討論議題:
1、你能把高雄的地圖完整性的畫出來嗎?只可由腦部的記憶畫出來,不看任何的東西嗎?

2、如果是你,願不願意為了延長三個月的壽命,接受折磨人的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