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5 優等
作  者: 陳慧真 
參賽標題: 大江大海讀書心得
書籍ISBN: 9789862410493
中文書名: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龍應台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天下雜誌
出版年月: 2009年8月31日
版  次: 第一版
一●相關書訊:
當時間流逝,責任交託到下一代身上的時候,當兒子問起那個年代的事情時,作者才發現自己不熟悉那個歷史。所以她東奔西走,翻研史料,為了回覆下一代的問題,也是為了讓人們能夠了解那個不為人知的年代:一九四九。跨年代、疆界及大海,當時從征或是離鄉背井的人,絕不會想到一離開,就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待你回頭,人事已全非。那是真切的歷史,活生生,血淋淋,令人不忍。因此長輩們選擇承擔這一切沉重的故事。因為一九四九,是國家,也是他們的痛。
 
二●內容摘錄:
行道樹不會把一身的灰塵回倒在你身上,但是他們會以石頭般的沉默和冷淡的失憶來對付你。(p.14)

那種和別人不一樣的孤單感,我多年以後才明白,它來自流離。如果不是一九四九,我就會在湖南衡山龍家院裡的泥土上,或者淳安新安江畔的老宅裡,長大。帶著一種天生的篤定,在美術課裡畫池塘裡的大白鵝,而不是大海裡一隻小船,尋找靠岸的碼頭。(p.345)

在濛濛的光陰隧道裡,妻子仍在尋找丈夫,女兒能在尋找父親,兄弟人在尋找兄弟。那被尋找的,是天地無情中的一堆破碎的骸骨呢,還是茫茫人海中一個瘦弱的、失憶的老人?(p.354)
 
三●我的觀點:
當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時,是從國文老師那兒耳聞來的。第二次,當我拿到這本書,我就深刻感受到這本書背負著多麼沉重的歷史。那是我所不知的過去,當我閱讀一句一字,顛沛流離的兇猛浪潮便不時席捲而來,摻雜種種情感:懷鄉、思愁、絕望、痛苦、悲傷……偶爾有渺小的希望,搖曳著微弱的光火。

這本醞釀了十年的書,看透民族的流亡遷徙,走過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倖存者的辛酸往事,如今他們都是白髮皚皚的老人家,最真切的一九四九,他們經歷過,那時候的故事沒人說得完。現在,龍應台也說:「我能夠述說的,是多麼的微小啊,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給你半截山水,不是全幅寫真。」她希望讀者藉由文學,重新梳理這一段已過六十年的歷史,一起看透、明白那一代人「隱忍不言的傷」,理解生命的價值和尊嚴。透過那些真實的例子,和這些人一起走過,認識一九四九這個轉捩點。無時無刻請謹記,當無情的槍聲砲擊猶在耳畔,我們將看見無數具冰冷的身體鋪陳在我們腳下。請想起過去的年代為我們承擔了血腥冷漠,唯讀將溫暖感動留給我們,而那些傷痛他們一肩扛下。我們實在不該重蹈覆轍,那樣的悲愴不用太多次,失去的,太多了。

作者在前序所說的行道樹:
行道樹用腳,往下守著道路,卻用臉,朝上接住整個城市的落塵。
如果,這些樹還長果子,他們的果子要不就被風刮落、在馬路上被車輪輾過,要不就在掃街人的咒罵聲中被撥進垃圾桶。誰,會停下腳步來問他們是什麼樹?
若沒有原因,現在這十幾萬字的歷史也不會活生生擺在我們的眼前。的確,已經過去的歷史,誰還會去留意特別的那一年,甚至去問老前輩:那時候你經歷的什麼事情?誰會去關注他們究竟痛在哪裡呢?是離鄉的愧對、征戰的艱辛、冷酷的現實,還是國家的離棄呢?

不知不覺中,他們都被推入這個名為一九四九的巨大洪流之中,看著同伴一個個倒下,究竟是絕望先打擊他們;還是被炮火轟炸,倒在血泊之中呢?當一切劃下休止符,他們又該回歸何處?作者的母親美君再次回到家鄉淳安,它早就沉在千米的水底之下了,那突出的一座座小丘,是昔日的山;若他們可以,誰不願意回到家人身邊或是深深的看他們一眼呢?退回自己的家鄉,而不是在幾十年後踏上故土,一眼望去卻是陌生的土地……。

現在的時代,不會再輕率的發動戰爭,不但是因為人權的提倡,更是人們已經重視到和平的重要。現在大家是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上,昔日的痛苦我們不需要一再的承受,因為文明更進一步,我們也受惠於世界上的一切,得以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我們要了解:現在的輝煌取自往日的犧牲。
 
四●討論議題:
或許未來也無可避免戰爭,中國的烽火對準這小島的岸邊,對面的海岸線,有上千枚的飛彈,蓄勢待發。我們沒人知道,何時會觸及這波戰火。人類打從心底祈求和平。但,往往在權勢背後,總有不為人知的醜態,在後操弄的人往往是掌權者,人民只是表態。在此提出疑問:若中國不強求將台灣納入大陸版圖,或是台灣人別強烈拒絕中國的一切,兩方達成兩全其美的協議不是很好嗎?問題是,怎麼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