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28 甲等
作  者: 陳姿妤 
參賽標題: 噹!我們同在一起
書籍ISBN: 9789573324577
中文書名: 噹!我們同在一起
原文書名: 噹!我們同在一起
書籍作者: 張曼娟
書籍編譯者: 張曼娟
出版單位: 皇冠
出版年月: 2008年08月25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噹!鐘聲是一種召喚,引領我向孩子走去,去到他們之間,用動人的故事,陪他們一段成長的光陰。

我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愛他們,而不強制他們成為我期望的樣子;不期望,卻能影響他們,讓他們走在最適合的道路上。

小學堂的孩子們,讓我明暸,成年人在意的事,一點都不重要,他們要的是一個真正的老師。我是一個「二十歲的老師」,剛剛成年而已,未來要學的事,還多著呢!

也許是一個環境吧!一群工作夥伴,老師們、孩子們、家長們,共同創造的一種氛圍。歡樂的、安全的、溫暖的、充滿創造力,我夢想的,一個小小的學堂。
 
二●內容摘錄:
孩子們開始學習,付出愛與接受愛。但,愛並不完美,有這麼多瑕疵需要忍受。就像怎麼彈也談不順的樂曲,但,只要有幾個小節是動人心弦的,便值得一彈再彈。滑音,是歡樂的笑聲;顫音,是酸楚的眼淚,哪怕是在暫停的那一個時刻,也有著深深的期待,等待下一個音符響起。(p.177〉

他們竟然願意犧牲自己,為不認識的他人而犧牲,如此神聖偉大而誠摯篤定。在那沉靜的,循規蹈矩的身軀中,原來有著至高無上的放肆,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出去,哪怕是最貴重的生命,在所不惜。這樣慷慨、無所畏懼。(p.189〉
 
三●我的觀點:
作者在2005年的夏天成立私塾 --「張曼娟小學堂」。作者將她體會的中國語文與創作的神妙經驗,與孩子們分享。在課堂上,她不僅要點亮孩子眼瞳中的火花,更要燃起孩子生命裡的光亮。
作者回想起在大學時,忽然覺得自己不需要起立,不必敬禮。在大學的學習生涯中以為再也不必對世界保持敬意與感激?但張曼娟小學堂裡的學生們仍懂得敬意與感激,而身為老師的他們,也以深深的敬意與感激來回報。我想如果我們的世界一直都是這樣的,善意的、溫柔的、誠摯的,那該有多好!

曼娟老師提到,剛開始小朋友在寫作文時,會把作文當成問答題來寫,他們沒有描寫、沒有譬喻、沒有擬人法……而老師們也明白這些可愛的小孩,寫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漸漸的,再慢慢的引導之下他們寫出了一篇篇好作品,可以這麼準確的把感覺描繪出來。

作者在她小學堂裡的陽台上稍加改裝,裝扮出一個仿熱帶風情的小花園,讓學生們了解花的種類與特性,也可以用古人喜歡的花,讓他們了解到古人對這些植物的獨鍾之情。當我看到這裡時,我就深深感到這個小學堂充滿了許多歡樂、溫暖,以及創造力的地方。

後來,小學堂搬家了!原本位於九樓的舊學堂,搬到一個面積比原來大了整整一倍的地方。然而,那些垂掛的線纜、斑駁的牆面、凹凸不平的地面,就連從窗外照射進來的陽光都讓人覺得隱幽而了無生氣。這個新家,簡直就像戰亂後廢墟的「洞穴」,心裡空空的,無法有美好的想像。但這新家剛開始時並不是個廢墟,裝潢其實還不錯。後來為什麼拆光光呢?就邀請你們親自去翻看這本書囉!但是拆光光之後,沒想到還真是天地初開闢的光光啊!連地板也都拆光了,翻頁後,就看見作者走在空蕩蕩的「新家」裡的照片。接著,我繼續讀,翻開續頁後,哇!真令人耳目一新,原來那麼空曠的地方,也可以變得那麼漂亮。新學堂裡有一面赭紅色的主牆,玄關那兒有一盆盎綠的榕樹盆栽,兩邊各有一間教室,命名為「御風」和「翠微」。而且這些老師們都會把地板擦的亮晶晶的,讓那些要來上課的學生誤以為要脫鞋入內。當老師說不用脫鞋時,學生們看著光亮的木質地板,吶吶地:「這麼乾淨,捨不得踩上去啦……」辛苦拖地的老師們,忍不住要熱淚盈眶了。下課的時候,作者都會在一旁觀察這些小朋友在做些什麼。如果,這個「新家」不曾是一個廢墟,又如何能感受到創造的神奇與美好?

當老師在敎這些學生時,並不是敎全部的篇章,而是選文。其實呢,為了先讓學生感覺古人所說的話挺有趣的,講的道理也實用,自然而然這些學生就會把古人當朋友。做了朋友,免不了要常常探望,自然就會受益良多了。

我在想,如果學校講課時可以把那些人事物變成一個個故事,那一定印象深刻。這本書裡提到作者在敎學生時,剛好敎到司馬遷的《史記》。而我只知道《史記》是司馬遷所著作的,卻不曉得司馬遷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的。看過這本書之後,才了解到原來司馬遷是為了真理說話,差點惹上殺身之禍,但後來還是逃不過一些刑罰,也就是腐刑。「刑不上大夫」的仕子觀念,讓子長受刑之後愈加發奮著史,完成《史記》一書。後來作者的學生問她,如果是她,她也會怎麼做嗎?作者想到過去又想到現在,在工作與生活中,曾經做過的許多事,說過的許多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最後她回答:「我想,我也會這樣做的。像司馬遷一樣,做應當做的事。」這是她發自內心的回答。

作者的小學堂裡,曾經有過一位失寫症的學生,但是在作者與其他老師們的協助下,這名學生終於寫出一篇好的作文。雖然沒有華麗的修辭,可是他卻能清晰完整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學習的環境很重要,引導的老師也很重要。當老師在台上敎課時,那種充滿熱血的樣子,也會讓學生聽的津津有味。當發現自己的作品被公佈的那一刻,那種感覺是不容小覷的。漸漸的,對自己的作品也會充滿自信,對學習也會有興趣的。這本書不只是說作者的教學經驗,也是她關於親子、教育、創作、理想與奉獻的浪漫經驗。對我們這些讀者來說,更能從中汲取為人做事的道理。

當我們要敎孩子時,不能只是打或罵他們,這樣,只會減少孩子與大人之間的信任與默契。小孩會犯錯或做錯,大部分都是為了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和關心。孩子們開始學習,付出愛與接受愛。但,愛並不完美,有這麼多瑕疵需要忍受。就像有位知名作詞家,前陣子發表一本新書,書名是「母愛真可怕」,並不是所有的愛都是完美溫暖的。教導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許多人都以打罵來敎導孩子。但打他們,真的有用嗎?我想,這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讓孩子不敢與你交心。漸漸地,孩子們會對大人產生不信任感。如果大人願意換個方式和孩子們相處,相信孩子們長大以後會對任何事情充滿自信,而且面對失敗會愈挫愈勇。
 
四●討論議題:
當跟小孩相處時,如果他們有不懂的地方,我們是否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教導他們,直到他們懂了呢?還是緩一緩,時間到了,自然就比較容易教會孩子?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更謹慎,也要更加包容。但當老師或家長在教導孩子時,是否為了立竿見影而會用比較粗暴、命令式的方法來敎這些孩子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