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37 甲等
作  者: 劉佳雯 
參賽標題: 陪孩子走出害羞的角落
書籍ISBN: 9789573262268
中文書名: 陪孩子走出害羞的角落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Philip G. Zimbardo & Shirley Radl
書籍編譯者: 陳文棋
出版單位: 遠流
出版年月: 2008年1月1日
版  次: 二版一刷
一●相關書訊:
害羞的沉默禁錮對孩子而言,真是一場可怕的夢魘,它使孩子無法學到「如何與別人一起工作玩耍」,因為害怕「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影響表現,選擇「瑟縮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因此很難交到新朋友或享受潛在的美好經驗。大部分人與生俱來就有某種程度的害羞,它是一種本能的自衛策酪;但是實質上,許多人都承認害羞所引起的負面影響,正面影響則很少被提及。害羞既具普遍性也有世界性,但是共同的問題並不等於不需積極改善。要跟害羞說再見,大部分得靠我們自己。
 
二●內容摘錄:
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新的挑戰,身為父母找可以幫助孩子面對這些挑戰,因為我們也曾經歷過那種不確定、缺乏信心的時刻。(p.12)

當害羞的身體被攪動時,害羞的心靈早已風起雲湧,塞滿了不愉快的思想與感覺,過度在意難以控制的情境與別人的評價,以及漂浮的負面思想。(p.31)

絕對的缺乏社會經驗促成了害羞。孤立在隔離或拘束的環境中會使人的社會經驗不足,並對未知感到恐懼。(p.37)

在尋找害羞與父母的態度之間的關聯時,我們也發現威信型最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自信心,所以是克服害羞最有效的態度。(p.48)
 
三●我的觀點: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這本書可以推薦給所有的父母親看,或許就可以改善很多很內向又很害羞的小孩。害羞是一種無法適應新的社會情境之感覺。每個小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害羞或內向的情形,父母親就不必過分焦慮,只要給予小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讓孩子知道害羞的情形是正常的現象,並告訴小孩子即使是爸媽也有這種不舒服的經驗。如果父母親都可以用同理心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害羞,相信孩子也能很快地坦然面對自己的害羞,然後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成長。在我們實用性的書中,這本書似乎特別有幫助.......不但是對父母,對所有自視為害羞者,不論任何年紀──的人,也都能從書中得到完整的建議。也教導了父母如何在孩子從學齡前到大學這段期間,為他們創造一個最能建立自信及自春的環境。

這本書關心害羞孩子的父母及師長真正必讀的書。不像其他的研究報告,這本是以愉快、談天室的風格寫就的著作,是父母及其他有各式各樣害羞方法困擾者的一不完備的指引手冊.....這本書為教師及父母提供了價值非凡的方法,讓他們在害羞尚未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之前,可以適時的幫助孩子克服害羞。害羞只是這本書裡的一個主軸而已,忍巴度在書中所提供的教養策略和因應方法,其實都適用於協助孩子成長。大說數內向害羞型的孩子都沒有那麼幸運,當然也有不少外向害羞型的兒童再多次嘗試向外拓展關係時遭遇挫折,因而放棄了克服害羞的機會。現在的台灣社會對於害羞的的人似乎越來越不友善,教室中的口頭報告或是聲學時的面試,的確是件可喜的突破,但害羞的人往往都比較吃虧。

大多數的父母親對於自己家裡有個過分害羞的小孩,往往都會感到憂慮不安,有時甚至用盡各種威脅、哄騙的手段,要求小孩要自動向親友打招呼或是當眾表演歌舞等。這種急於打開緊閉蚌殼、逼珍珠出殼的方法,經常會使剝殼者很快地失去耐性且備感挫折。由是,不但容易讓真珠更加深鎖在殼中,而且使得它失去往日的光澤,甚至永遠放不出燦爛來。獨處也不一定是孤癖,朋友很少的小孩子,有可能在自己的小小的天地裡很快樂很自足,他們交的朋友或許不多,但與知己朋友間的友情堅固,或者他們的個性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同儕間交往。如果我們駐足傾聽,依然可在都市嘈砸中聽到清亮的鳥語呢喃,而我們不耐地疾行時,也許什麼聲音也聽不見,什麼的東西也看不見。任何一顆童稚的心靈,不管是否羞怯所閉,總要細心和耐心地琢磨。

如果我們老是用膚淺的標準和偏見說,沉默的害羞是啥是都沒而且往往形同默認,害羞的種子就會繼續茁壯;或者我們也可以想辦法,幫助害羞的子女,讓我們的花園在除過草後更加美麗。
 
四●討論議題:
曾經是否也是個害羞又內向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