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龔懿增
|
參賽標題: |
請容許我悲傷 |
書籍ISBN: |
|
中文書名: |
請容許我悲傷
|
原文書名: |
請容許我悲傷 |
書籍作者: |
蘇洵慧 |
書籍編譯者: |
|
出版單位: |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月: |
2006年11月 |
版 次: |
初版 |
一●相關書訊: |
誠然,真實的面對,就是回首審視「失落」在生命斷裂處所留下的傷痕,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請容許我悲傷》正是訴說每個當事人在修通的道路上所必須完成的功課,也提醒所有關心的親友,允許和尊重這樣的需要。國內外醫院的喪慟室就是提供一個時空,讓喪親者在隱密、安全的環境中,流淚、告別、面對、沉思,照顧內心的喪慟。作者不幸的成長遭遇,加上敏感的特質,再以她的專業輔導,陪伴那些在生命末期的病患及家屬們,必能幫助許多無奈的家庭。但是若是透過文字、相信影響更深遠。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書,由她過去的工作案例所寫出的篇篇動人故事。而故事背後卻又留給我們許多需要修正的觀念,這正是作者用心良苦的地方! |
|
|
二●內容摘錄: |
人生所發生的悲劇雖然冷酷無情,但環境及身邊的人若不冷漠,那麼即使孩子走在逆境當中,心靈仍能體會溫柔溫暖的呵護與愛。
真正傷害人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周遭人的態度與反應。就像一位羅患絕症的年輕女孩,雖然面對死亡,她仍堅毅的承受著,她只希望在臨走前回家一趟,但家人說什呢也不願意,他們怕他意外在家中斷氣,怕她的死會讓剛買不到一年的新家沾染晦氣,使更多人喪生與不幸。讓人痛徹心扉的並不是死亡、而是人。《p.29-30》
我喜歡以書來沉澱自己的心情、獲取力量。相信一本能安慰人的書,在任何時空、任何地點都是一樣撫慰人〈p.84〉
悲傷不需要歸勸或制止,只需要陪伴、體諒、和接納〈p.180〉 |
|
|
三●我的觀點: |
在經歷重創後,大多數的人都仍然能保持生活的機能,並能繼續因應生活中的挫折與考驗,但悲傷不一定能獲得了釋懷級撫慰。還記得當初像父親一樣疼愛我的大姨丈因為即興心肌梗塞而過世時我真的沒辦法接受一位與我如此親近的親人我再也摸不到、抱不到他、有時候還會呼喚他,但是不曾再有回應•••直到過了好幾次的家庭聚會我才真正的相信他已經到天國去了,這段期間家人都恢復了正常的工作,但是我們心裡都明白,在心裡某一個敏感地帶,悲傷的感覺都依然會被勾起。
不一定是哭的很傷心才是心裡有事,也不是沒哭就表示悲傷沒多重。大姨丈過世那天大家都忙著處理後事,但大姨丈的大兒子依然玩電腦、看電視、還自己切水果靜靜的吃,大家都非常不諒解他的行為甚至覺得他不愛他的父親,他雖然什麼都不說、一低眼淚也沒有流,但是我看的出他的眼神是空洞的、身體裡似乎沒有了靈魂,我知道他完全沒辦法接受他的父親在一夕之間與他永離,只是他已經悲傷到無法流出眼淚;人對於失落的悲傷反應,受著人格特質、教育背景、情緒感受力的影響,不能輕率的歸納及推論的深淺。
然而每個社會文化中,都充滿了各種「惡待」悲傷的實例,往往反應的是大環境中所瀰漫對死亡的恐懼失措或焦慮難安,就像文中「來人間兩年的小天使」的小韋韋,出生三個月卽罹患了「視網膜母細胞瘤」,雖然跑遍醫院,小韋韋的腫瘤仍無法收拾的越來越多,小小的頭已大成兩倍,多處隆起,從小韋韋生病以來,全家陷入痛苦哀愁氣氛中,四面湧來的意見看法摻雜諸多怪力亂神之說,小韋韋的媽媽在懷孕之後更是被與小韋韋隔離,小韋韋就像被詛咒的怪物,就這樣肚子小孩見不到哥哥,小韋韋也見不到媽媽。因瀕死被家庭排拒;其實真正傷害、恐怖的不是死亡,而是周遭人的態度與反應,「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任何人都需要去面對它,分離雖然是難過的,但我們能由失落中重建生命的意義,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且心中可以為愛的人保留空間、透過一事及紀念活動,並能從悲傷中學習個人成長,更重視家人、親友的相處時光,學習獨立及承擔責任,增強處理各項事務的能力,並藉著此事促進家人與親友間的團結與支持,正面的迎接人生的挑戰及「善待」悲傷。
失去所愛的親人,分離的悲傷與無法告別的遺憾,是生命裡獨特的失落。對於死亡的陌生與無力、對於生命劇變的害怕與無助,常禁錮著心無數個年頭。而孤單的心情無人可訴,也不知道如何說起,只能再夜裡隱隱哭泣,為自己療傷、為失去的哀悼。然而,失落與思念是生命裡的一部分,失落讓人的生命新生不同的力量;思念讓我們感情變的豐富,這兩者都讓我們的心學會柔軟、敏感與和善。「悲傷,是因為我們有愛。」這本書能觸摸自己失落的經驗,也希望能把這個理念讓更多人獲得力量去撫慰失去摯愛的孩子或成人,給他們慈悲的支持,並使曾經喪親的自己找到善待自己悲傷的出口! |
|
|
四●討論議題: |
台灣近年來發生許多重大災難,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甚至SARS、H1N1,許多民聚在一夕之間失去親友,因次「如何協助各人面對悲傷、重拾生命的光彩」,是當前大家値得討論的議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