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書市再訴說著作者以照顧父親十五年的親身經驗,剖析自己一路走來,從逃避、抗拒、抱怨、無奈,到體驗親情的無可取代,接受父親中風的事實,失去與獲得,常常是一體兩面的,如作者在面對父親的逝去,才清楚了解到原來屬於自己的幸福,正是家與家人所在的位置……。拖就拖了十五年,不只是作者的爸爸承受著病痛的折磨,就連身旁的每一個人也承受著期待、失望反覆交錯的煎熬,已經不是淚痕可以抹去的,問媽媽是否願意請個外傭來幫忙,媽媽就是不答應,家是她的全部,她怎麼能忍受一個陌生人入侵!就在媽媽終於不勝疲憊,開始考慮僱用外勞的可能時,我認為她是堅強而非軟弱的,堅強面對自己需要援助,堅強面對自己不再那麼堅強,堅強面對自己生活即將產生莫大變化,害怕面對考驗,人之常情;但既已面對了,多怕一點似乎不會有幫助。
「怕」是因為「在乎」,不是為了「失敗」才要怕,我們要隨時聆聽真實的自己,體諒對方的需求,完成比較實在的溝通,能聽到自己,能了解別人,心會變得寬容珍惜你現在擁有的,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的對待,吵架真會讓焦點模糊,吵架也讓我們避免直接面對問題,不憤怒,讓我看清現實,不生氣,讓氣氛變得平和,不發脾氣,讓事情變得單純。人生就像一條崎嶇的山路,不可能永遠都順遂平安,就像書中作者的爸爸,因中風而臥病在床十五年之久,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與病魔抗爭,而作者也從那時才開始懂得孝順自己的父親,但終究他父親還是抵不過病魔的折磨,從中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孝順要即時以及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些話語,否則錯過將後悔不已,而遺憾也將無法彌補。 正所謂有捨才有得,有失去我們才會想到擁有時的美好,在人生中,沒有什麼是我們能一直擁有而永遠不會失去的,得到就會有失去的一天,這是世上不變的法則,所以要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事、物是我們現今最需要做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不己,為什麼當初不好好把握,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到頭來一切都已於事無補。
人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時,就會想要逃避不去坦然面對,有著一種鴕鳥心態,但在靜思與理,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孝順,行善要即時」孝順要及時是因為不要像作者一樣,等到親人生病了,受傷了,要離開我們了才來後悔自己為什麼當初不乖一點,為什麼不聽話一點,為什麼老是頂撞父親,而行善要及時是因為「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或許有人會覺得,等一下又沒關係,無所謂,卻在這個等待中,有人會因等不下去而讓我們失去了那行善的機會。
「失去讓生命更完整」,因為失去我們才懂得珍惜與知足,但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在我們失去之前就能及時發現我們在乎什麼?擁有什麼!有,那就是不管事情的真相、朋友的好壞,我們都要珍惜不要挑剔,好與壞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下,過了就過了,不要再重播。也不能倒帶從來,珍惜當下而知足常樂才是不後悔的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