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10 甲等
作  者: 張怡雅 
參賽標題: 觀眾心理學
書籍ISBN: 9879864176311
中文書名: 觀眾心理學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余秋雨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6年1月20日
版  次: 二板
一●相關書訊:
余秋雨教授的 <觀眾心理學> ,不管是老幼婦孺都適合閱讀,這本書籍並能從中取得巨大的教益及許多知識,其中很多道理其實我們在生活週遭也遇到過,但不是沒重視過,不然就是「熟視無睹」,經余教授這樣的一點化,我們才明白這日常生活中包含著多少屬於人類心理自然天性的哲理。這種哲理,會使我們生活過得更自覺;這種哲理,會使我們的行為避免無效浪類;這種哲理,會使我們想要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感染周圍更多的人們了解,看完這本書籍會讓成長許多。
 
二●內容摘錄:
眼睛也許可以稱作最清澈的器官,通過它能最容易地傳達事物,但是內在的感官比它還要清澈,人們通過語言的途徑把信息最完善最迅速地傳達給內在的感官。語言能開花結果,而眼睛所見的東西,則是外在的,對人們並不發生那麼深刻的影響。 P.241

有句行話說:「演戲要打頭不打尾」,就是說一齣戲,一個人物,一出場就要給觀眾一個很深的印象,使人有興致往下看,越看越覺得好,不要前面演得平淡乏味,使人不想往下看,即使後面再好,觀眾也總覺得差點勁 P.155
 
三●我的觀點: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觀眾,每個人都有觀眾;我們需要接受別人,我們也需要被人接受。接受與被接受之間,必須有一種方式和程式。即使在最熟悉、最親密的人之間,也不能完全捨棄這些方式和程式。

相反,某些單位的領導者剛上任不久便成了眾多屬下公認的朋友,也未必是他們的內心與前任有什麼根本區別,更可能是他們再人際交往上採取了一種有效的方式和程式。使他們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這種方式和程式有效性如何判別?最終依據是看接受者的心理契合度,面對接受者的心理,不能過重,不能過輕;不能過於理性,也不能過於感性;不能過於黏著,也不能過於放鬆……。

所以我們要取其中的話,必須以站在接受著的角度去看待,如果我是觀眾的話,這齣戲好與不好,不是我ㄧ個人能夠評論的,而是需要大家一起評論以及整合大家的意見來做是當的調整,讓這齣戲都能得到大家讚賞;若我是被接受者,就必須更用心花時間與精神去準備,讓自己的各方面都到最佳狀態,而遇到任何批評與指教,也都需虛心接受。

這實在很難,因此,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會或多或少地注意過程性打理和場面性打理,有時甚至會帶有某種「表演」性質。觀眾會被什麼事情、物品、人物吸引呢?會把注意裡專注在什麼人事物身上,人都是會被觀察的,只是有沒有努力注意而已。一齣戲能讓觀眾想要重覆看的戲不會讓人有厭惡感,應該是這樣的,它的情節並不複雜,卻包藏著會讓人一看在看的內容,觀眾每看依次都要經受一次很強的心理體驗。

雖然眼睛是靈魂之窗,但看的在清楚,也比不過自己內心所看見的還清楚,用心去體會,才能瞭解自然界人事物,可以讓自己學習到應該要學習的事。人生就像調味品,有酸甜苦辣,有事要有觀眾觀賞,人生才會精彩,把自己想要過的人生像戲劇一樣演出來,保握當下,不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戲,把每一天都當作完結篇,這樣才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時刻,都會有人在觀察著你,如果錯過了,也許還能及時補救,那戲劇做不好說錯話能隨時喊停,那人生呢?只有一次的人生,只有把握當下,才不會做出讓自己後悔不已的事情,自己如果站在觀眾的立場,從電視、戲劇看裡面的人,總是會覺得怎麼會那麼的厲害是怎麼做到的,總是會要求自己要努力向他看齊,不然就會被比下去,做事不要只有興趣而不認真,前面做的再好,到後面放棄了,這樣也是白費力氣阿!

這本<:觀眾心理學>是一本內容很豐富的書,需要用很多的精神力氣才容易看得懂在說些什麼,余秋雨教授把觀眾分了很多的種類,還有用很多的人物來舉例,像是莎士比亞等等的,余秋雨教授是把生活中我們從沒想過的小小一件事分析很多出來,看完之後才在心理面想我怎麼從來沒想過呢?如果不專心,看多久都不法融入在書裡的故事裡的。不管觀眾的觀點與想法多麼不同,只要我們盡力而為,一直努力,這齣戲就是完美的,生命就不會留下遺憾。
 
四●討論議題:
自己是觀眾,別人也是自己的觀眾,為什麼觀眾會跟戲劇連結在一起呢?是像人說的一樣嗎?人生就戲劇,人生是像戲劇一樣演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