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04 優等
作  者: 黃怜潔 
參賽標題: 快樂是心靈在跳舞
書籍ISBN: 9575609115
中文書名: 快樂是心靈在跳舞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楊小雲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健行文化
出版年月: 2002年9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光是想想、唸唸、講講,「幸福就已經是一種幸福了。幸福和快樂像姊妹似兄弟,卻別具一番優雅的靜態風味;而快樂,則是心靈在跳舞、細胞在唱歌、血液在奔騰, 全然屬於躍動式的歡愉。它常常是我們童年的夢想、少年時的憧憬、青年時的願望、中年時的夢想,以及老年時回憶的完成,也許我們不曾跟任何人講,只悄悄地鎖在心底,一旦那個私密的想望實現時,啊!煞那間,幸福感立即如泉湧般充滿胸臆,伴同而來的是幸福中的幸福,如果一定要區分,那麼:「幸福是一種心靈的甜蜜,快樂則是心靈在跳舞。」若是一個人心中儲存的快樂晶片越多,那麼他不但總是喜樂,即使遇到重大挫折、打擊,在最失意、絕望時,又要回味那些曾經擁有的快樂,就會重燃希望,也得以減緩單下的痛苦了。
 
二●內容摘錄:
所謂「溝通」是雙向式的一種語言進行的方式,藉著話語、眼神、肢體語言傳達彼此內心的感覺,傳達內在的想法,以使雙方進一步了解;講的人是表達,聽的人的是接納;只是,這麼簡單的一項溝通,施行起來,一點也不容易。每個人對語言的掌握和表達都不一樣,同樣的,每個人對辭句的接受度也不盡相同,這就是為什麼層次較接近的人,比較容易溝通,「共同語言」和「類似認知」,是相互了解的主因,每個人都渴望被接受,渴望有人能認真地聽自己的心聲,尤其是最親近的人;只是,在急欲表現自己的同時,先學習做個好聽著,藉著聽,我們得以探觸對方的內心,得以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可以分享別人的智慧,絕對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領域吶!(p.16)
 
三●我的觀點:
看完了這本「快樂是心靈在跳舞」這本書,其中有一則《樑木與刺》這一篇文章裡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人的瞳孔無法向內探看,因此我們很難看到自己的錯誤和缺失,我們常常看到別人犯了錯,或是有缺點,都會去指責別人,但是為什麼不想想自己一定也有缺點,不要只是去看到別人眼中的刺,而都沒發現自己眼中的樑木,是自私、自大,是偏見、挾隘,更是主觀的盲點,要看清楚真相,要先明自己,必須先拔除那些佔據並蒙蔽我們的樑木,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幫別人消除他們眼中的那根刺吶!

歌德曾經寫過一首詩:「你來到世上的那天,太陽接受行星敬禮,你立刻而且永遠地須按照,你來到世間的規律才能成長,無可選擇,你逃不開自己,預言家們都這麼說過:時間和力量都無法打破,這一有待發展的生命雛型。」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幾乎在他出生的剎那便已成形,我們個人能力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盡量發揮我們個人的特質,讓我們每當做一件事時,能將我們的才智發揮的淋漓盡致, 選擇最適合我們發展的事業和工作方式,這樣才能開開心心做自己,但是,很多人一生都不了解自己,永遠都不敢做自己,展現自己,他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標準」裡,別人徃東,他一定不敢徃西,用別人的眼光看自己,甚至是自己一生中重大選擇,也習慣以別人的要求作為標準,於是,我們看到了模仿、改造、做作的事,為什麼一定要依據別人的標準,而不要自己做自己呢? 只是,一個人要清楚認識自己,做自己、享受自己,是一條很漫長的自我探索之路,很多人常說:「誰能夠了解我?」卻都沒有想過,你了解你自己嗎?通常了解別人比了解自己容易,因此,我覺得要做自己、必須先認識自己,要認識自己,一定要沉靜地省思,誠實地面對自己,發掘自己內在的品質,包括所有的缺點、錯誤、軟弱,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而不是透過旁人的眼光,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有一則故事我看完了之後覺得很感動,篇名叫《你的傷痛,我知道》,很多人覺得同情是一種感情的施捨,當他們遭遇重大挫折、困難時,往往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拒絕別人的關心,他們自認為是強者,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害怕,雖然我們往往認為當遭受困難時應該要接受別人的同情,然後從傷痛中站起來,但是我們從來沒想過,如果傷痛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呢?我們有這股勇氣接受別人的同情嗎?反倒是有些人,別人處在水深火熱中,但是他們卻在旁邊看熱鬧、嘲笑,真得是很沒有同情心,如果困難是遭遇在他們身上,就可以了解被嘲笑者的痛苦了,同情的意思,就是感受別人的感覺,用心體會別人的艱苦,當你向別人表示同情時,你就換得了那個人的信任和愛。
 
 
四●討論議題:
E世代戀情真的是《快速》、《大膽》和《脆弱》嗎?還是e世代戀情其實也是存在著《真心》、《尊重》和《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