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1 甲等
作  者: 陳美辰 
參賽標題: 談教養
書籍ISBN: 957-08-2760-2
中文書名: 黃崑巖談教養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黃崑巖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6年9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柏林大學的創辦人洪保德是極端重視教養的人。歌德一八三二年逝世是被認為德國古典時代的終結,而洪保德大約也是和歌德同期的人,僅晚逝三年,這兩個人對德國人的教育與社會之重視教養,發揮了很深遠的影響。我很尊敬的朋友何曼德,曾追隨外交官父親待過不少地方,也受過不同文化的薰陶,對德國文化有獨特的閱歷。他認為德國人是個人教養境界很高的民族,講到教養,就非提德國不可,依洪保德的看法,教養是值得我們傾力追逐具備在身的資產,是精神內涵很高的境界。追逐的自然結果是個人的提升,個人的提升會導致社會的優質化,因為社會是由人所組成的共同體。本書的目的就是在探究教養的這些不同面具,如果它有助於讀者了解教養無形的影響以及它在做人方面的必要性,我們的社會會有不同的明天。
 
二●內容摘錄:
教養不全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教養要靠個人的努力才能增幅,而這種努力的重心,在省思與閱讀,閱讀就要靠語文。多通曉一種語文是多一種工具幫自己成長,這不必再贅述,所以我個人在語言方面位眾人所付出的棉薄之力,必不會是浪費。對閱讀價值的認知,是我由衷支持曾志朗院士與夫人洪蘭所推動的學童閱讀運動的原因。閱讀習慣的建立不嫌早,愈早建立,可念的書籍範圍愈大。但如果晚一點起不也無妨,反正任何好事不嫌晚,以英文表達,這叫”better late  Than never”。(P.163~164)
 
三●我的觀點:
對我來說,教養就是與他人談話的內容與禮儀,而如何培養呢?我認為必須多看一些書,多與他人討論有深度的問題,但看完此書後,我發覺到我深深的錯了,黃崑巖先生的教養是多麼發人深省呀!在書中,它說過一段話:「教養是一種內在自我的教育,對自己在宇宙與社會裡的定位有清楚的掌握與認知,對周遭生物的生存全力有敏感度,對別人的感受有所尊重,具強烈的正義感,知道如何節制自己,擁有具有目標的人生觀,是有擇善原則的社會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自知如何才能成為對整個人類社會做有意義的貢獻的人,這種行為的基本準則,是俗語所說的『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乍聽之下,上述的定義似乎在只一個完人,但天下完人有幾?

我認為做不到完人無妨,肯為達到這境界作終身努力的也該算是有教養的人。教養,所以是發自個人選擇,為理念作自我鞭策的生活風格。」看到這裡,點著頭,心中默默的讚許,原來教養是這麼一回事。從黃崑巖先生的話語中,似乎看到了我所碰觸不到,在至高點上的教養,不禁低下頭,心中暗自的失落著,但稍後,因為自己慢慢思考著,而恢復了以往自信的心,為甚麼呢?因為我已經決定好,我要邁向成為有教養的人,相信看完這本書後的讀者們應該也都和我有同樣的感覺與理想吧!但是要如何培養所謂的「教養」呢?這個問題我思索很久,直到我看到書的四分之二後,我的問題已不再,原來黃崑巖先生寫的這本書,不僅使我了解、體悟到教養,還教導我如何的培養,讓我默默的在心中吶喊感激的話。

至於如何培養呢?它提到我們可以把閱讀變成生活的樂趣之一,而從閱讀中研讀出知識與做人的道理。舉止談吐也是談教養不能忽視的要素,因為它是自然吐放出來的情緒的表達,但又兼受習慣以及自律的控制,舉止談吐也因此是一個人有無教養的尺度。另外,認識審美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所有美的東西,都是藝術品,而不是所謂的藝術品都稱得上美,美往往表現在精神生活的層面,是眼光而不是貨品,但對藝術品的愛好與評價,卻著時往往會顯出一個人的修練與眼光。最後一項,立志做好每一件小事,沒有自律的精神不能期望有敬業精神,而教養的重心在社會自我定位的認知,人有教養,自己在社會的定位必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只是幾項的說明,但卻點出了培養「教養」的重點,雖然要做到這幾點有點困難,但只要從學習中領悟了這幾點,教養……必定很快就會載我們的身上產生。

 
四●討論議題:
甚麼是教養?在2004年2月14日總統大選的第一場辯論,提問人黃崑巖教授,「請問兩位候選人對『教養』兩字有何詮釋?」結果兩位候選人答非所問,教養這個名詞因此成為大眾話題。我想這個原因才導致作者寫下了此書,希望激發大家思考「何謂教養」,如何成為有「教養」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