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琦君的散文裡其實早已融入古典的優美詩詞。從古典文言過渡到現代白話,琦君的文字已被公認是最成功的典範。在她的散文中經常會出現古詩詞,卻一點也不隔閡,因為她說是順著情境而寫,至感傷處,古人的詠嘆正是將悲懷昇華為人生的體悟,真正做到哀而不傷。
琦君的母親雖然貴為大戶人家的正室夫人,但他從不受丈夫的喜愛,但小妾的打壓,和操持家務的辛勞,可她也從不說自己命苦,卻還無怨無悔的付出,因為她有樸實、堅忍、勤勞與慈悲的心懷,和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童年、憶往,人人會寫,但就如評論家所說的「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而這句舊文學的根柢深深的影響了許多已成名和尚未成氣的作家。琦君常說古人的用字精簡給了她很大的影響,而新文學的洗禮更讓她出入今古之間悠遊自如。更重要的是悲憫之心。琦君說她寫不來不好的,她不是不知道到人性黑暗面,所以琦君以她特有的敏感度與學識駕馭洗練的文筆,譜寫出了許多溫馨感人的文章。
琦君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不只一次出現在琦君的作品中,因為她善於挑選素材,烘托場景,而相同的人物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現,卻無重複之嫌,反而因此勾畫出完整多向的面貌。
在各個作品當中,都會有作者說不出的感傷,和無法表達出來的情感,也因此那些作者們常把想要表達出來的情緒完完整整的把它寫成一部有豐富情感的作品。當作者的母親去世時,作者還在學校唸書,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而當作者知道時,已經來時已晚,作者的母親已於兩個月前默默地離世了,所以作者將這份椎心的懺悔以及沒辦法在母親有生之年孝順的心情完整的呈現在文章中,也讓作者痛心疾首又哀傷。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是在說父母在的時候,不應該離開父母遙遠又長久,而是應該要隨侍在父母的身邊,享受親情的擁抱。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本分,而我們在求學階段還沒有能力學烏鴉反哺,但是我們目前只要認真求學,聽從父母的話,愛護身體,不使父母擔心,這就是孝順的本質。
所以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不可以抱持著麻煩,討厭等等的心態,而是要抱著尊敬的父母的心態,去孝敬父母,那是因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像作者的母親一樣,當作者有能力準備孝順母親時,作者的母親卻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離開了她,讓作者深深的感到失去至親的痛苦,因此我們一定要確實的把握當下孝順父母,才不會造成將來的遺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