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它在我們每一位人民的心目中,都是座最獨一無二的美麗島!但卻因1937年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導致如此美麗的一座島嶼必須割讓給日本,因此臺灣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臺灣人民也成了被統治的對象。
在讀了這本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它就像是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對台灣人民的一項洗腦運動,主要內容包括宗教舊俗改革運動、國語運動、改姓名運動、志願兵制度等四項內容。宗教舊俗改革方面,要以日本國家神道信仰取代殖民地傳統信仰,要求臺灣人敬拜日本的「天照大神」,並推動「正廳改善運動」,要求台灣人民把家中牌位、神像燒掉,改奉神宮大麻於正廳。國語運動方面,當時的日語即通稱為國語,鼓勵台灣人講國語,以普及日語能力。改姓名運動方面,指把漢姓漢名改為日本式的姓名,無疑地,是讓臺灣人民成為「真正日本人」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它採取許可制,不具強迫性質。志願兵制度方面,臺灣人民在軍隊則稱「軍伕」,他們在戰場上其任務與危險程度,並不亞於正式軍人,遭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皇民化運動雖然是日本人對臺灣人民的政治洗腦,但並非所有活動都只侷限在政治性的活動,也有一些是提升人民素質的活動,如親切運動、禮貌運動、微笑運動等。這些運動純屬生活品質及公民道德的範疇,任何政權來推動,都有其意義,所以我們也不能一味以民族主義的情緒來全盤否定。
警察與保甲制度結合,是日本維持台灣治安及處理一般行政事務所設立的。它瓦解可能存在的反抗勢力,有效進行社會控制,而且確實掌握臺灣的戶口,奠定堅實的統治基礎。
在臺灣被日本統治的這五十年之間,雖然反抗日本的統治事件不斷,但是日本對台灣的發展與公共衛生確實有頗大的貢獻與良好的影響。在基本建設,修築基隆到高雄的縱貫鐵路、嘉義到阿里山的高山鐵路、海線鐵路通車、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南迴公路完工等等,使台灣的交通更加四通八達,也使台灣人民更享受到物質上的便利。完整的金融制度方面,包括發行銀行、工商業銀行、農業金融系統、平民消費及儲蓄金融系統等等,這些措施使台灣人民們能更懂得理財的重要性。還有日本當局始終重視著台灣公共衛生的情形,日本政府為了有效的防止傳染病爆發,積極建立醫院,從日本引進醫生治病與抑止傳染病,也興建自來水廠及衛生下水道工程,實施預防注射,實行港口檢疫,並透過宣傳、教育等方式改變臺灣人民的醫療衛生觀念和習慣,使霍亂、傷寒、瘧疾、鼠疫等傳染病逐漸絕跡,人民的平均壽命也逐漸的增加。
日本在統治時期,並不是只會一味的實施高壓、強行等手段,他們對臺灣人民雖然進行了許多任意橫行的殘酷手段,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全盤的否定他們,因為日本對臺灣的種種貢獻,也是件極不可忽略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