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01 優等
作  者: 曾上芳 
參賽標題: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書籍ISBN: 9789862410493
中文書名: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龍應台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天下雜誌
出版年月: 2009年08月31日
版  次: 出版
一●相關書訊:
龍應台女士出生在高雄大寮鄉,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笳萣的海邊漁村度過。「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年華正茂;有的人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有的人被貧窮所迫、被境遇所壓,他們被帶往戰場,凍餒於荒野,曝屍於溝壑。時代的鐵輪,輾過他們的身軀。那烽火倖存的,一生動盪,萬里飄零。也正因為,他們那一代承受了,戰爭的重壓,忍受了離亂的內傷;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頭播種,我們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將走向大海。
 
二●內容摘錄:
「史料看多了,現在我已經明白,「受傷」的兵通常不治,「生死不明」通常是「死」,因此六千多憲兵在南京的保衛戰中,其實犧牲了五分之三。從挹江門到長江畔的下關碼頭,只有兩公里路,當年萬人雜遝的逃命路線,現在是鬱鬱蒼蒼的梧桐樹林蔭大道。史料拿在手上,梧桐樹從車窗外映入,在我的史料紙張上忽明忽暗,我有點不能自已──在父親過世了五年之後,我才知道,他真的是從那血肉橫飛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走出來的,他才十八歲;滿臉驚惶、一身血污逃到長江邊時,後面城裡頭,緊接著就發生了「南京大屠殺」。( p.66-p.67)
 
三●我的觀點:
今年的夏天開始,我迷上了龍應台女士的作品,更正確的說,是迷上了她的文筆。從“親愛的安德烈”開始,還有“孩子你慢慢來”、“目送”,我這個夏天看的都是應台女士的作品。而就在八月的某一天,我在誠品書店裡看到了“大江大海”的預購活動消息,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拿到應台女士的親筆簽名書,當下立即參與預購的活動,只希望真的有那麼好的運氣。結果可能是上天聽見了我心中的呼求,真的如願拿到了限量的親筆簽名書,我好高興。

這本書,她醞釀了十年,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四百多個日子,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一心一意的寫。雖然她用較為平鋪直敘的筆法來描述那個時代,但是從文字間,就是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哀傷。書中的人們,他們的遭遇,看著看著,就會不自覺的流下眼淚。書一開始,便敘述著她的母親,在那樣兵荒馬亂的時代裡,如何從她的老家──淳安,經歷顛沛流離之後,終於來到台灣,在這裡紮根。接著又寫到她的父親,在當年,沒有和家人、母親先說一聲便直接和軍隊走了,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戰爭,因著過人的運氣、智慧以及勇氣,而得以存活。她還訪問了許多人,問及他們被抓兵的經過,在戰場上的生活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但是他們所說的,卻都是我從來不知道,也從未聽說過的;儘管他們有些人的名字,我都不陌生,但是他們所敘述的時代,卻是我陌生的。並不只是因為不是生在那個年代;身邊的大人從來都沒有提過,也許他們也不知道;歷史課本也沒有提過,也許是太繁瑣了,課本只寫大綱;也可能是政府故意封閉消息,因為人民知道的越少他們越容易辦事;其實是有資料可以查的,但是在根本不曉得有這些事的時候,你怎麼會知道去查什麼史料?書看著看著,我想到,像這樣的書在以前戒嚴時期是不可能出版的吧,而且應該也找不到什麼資料吧,那麼,沒有人知道也是正常的啊。

這本書讀起來,實在令人痛心,當年的戰爭,造成多少人的死亡,而活下來的,雖然沒有死,但他們也回不去他們的家,他們的故鄉了;或許有妻子兒女在等他回家,有年老的爸爸媽媽日夜盼著兒子歸來,但是那些士兵坐著船來到台灣之後,便沒有再回去了。他們很多人,都是十七、十八歲的年紀就被抓進軍隊,他們也未曾想過自己竟來了就回不去了,只是很愕然的被帶到這裡;於是他們成家,照樣過生活,他們被我們稱作「老芋仔」、「外省人」、「榮民」,也受到一些台灣人的歧視,但如果不看他們的出生地,他們只是在青春年華的時候離家去打仗的孩子,無奈的在這裡建立家庭生活著,沒有人注意過他們心中隱藏的傷痛,或問問他們:「你痛在什麼地方?」

戰爭這種事,真是人類文明上最大的敗筆,因為那不只沒有帶來任何好處,而只帶來死亡與哀痛,以及人們心中無法抹滅的傷口;或許去問一問那些曾主導戰爭,或是隨便一個打過仗的人,問:「你認為人爲什麼要打仗?」、「戰爭有帶來什麼好處嗎?」,答不出來吧,絕對答不出來的,很多人在戰爭結束以後不曉的到底爲何而打,事後回想,其實有「戰爭」以外的選擇的。不過,幸好人類是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種族,希望這個世界不要再有戰爭了,真的能夠做到「世界和平」。
龍應台女士出生在高雄大寮鄉,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笳萣的海邊漁村度過。「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年華正茂;有的人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有的人被貧窮所迫、被境遇所壓,他們被帶往戰場,凍餒於荒野,曝屍於溝壑。時代的鐵輪,輾過他們的身軀。那烽火倖存的,一生動盪,萬里飄零。也正因為,他們那一代承受了,戰爭的重壓,忍受了離亂的內傷;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頭播種,我們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
 
四●討論議題:
在台灣,老榮民們備受多人歧視,有一些原因是他們不用做什麼,便可以得到許多福利。這對台灣人民似乎不是公平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難道是國民政府以「自己人」的立場所做出的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