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04 甲等
作  者: 劉育君 
參賽標題: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讀後心得
書籍ISBN: 9578468512
中文書名: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原文書名: Tuesdays with Morrie
書籍作者: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書籍編譯者: 白裕承
出版單位: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1998年7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本書是一位年輕人向一位垂死的老人家學習生死之道的書,樸實的字句裡含有無數動人的智慧。在瑣碎複雜的生命痕跡中,篩出足以令人領悟的單純。

對於「活著」這件事,我們總有自己的哲學,關於何者重要何者可忽視,誰沒有一番說法。然而,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已能預知自己的死期,由他來說出生命中真正直得重視的課題,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我們能不能安靜諦聽?

不是一定要傷痕纍纍才能悟出生活的道理,有些人的生命如何蚌承受著沙粒的折磨,漸漸把痛苦培養成一顆顆珍珠。如果我們懂得欣賞他的珍珠,便是上了人生的一課。
 
二●內容摘錄: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但涵蓋了很多課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最後一堂課很短,只有幾句話。
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
沒有期中考,但要寫篇不短的報告,討論你所學到的事。我的報告就是這本書。
我老師一生最後一門課,只有一個學生。
這個學生就是我。(p.6)
 
三●我的觀點:
莫瑞的思想有客觀.主觀兩方面。人們害怕的死亡,是疼痛,是害怕死了之後不知會到何處、與家人離別,當然莫瑞也不例外,只是,他能將這些害怕轉為奉獻,藉由自己一生的體驗,包括不堪回首的童年,將臨死的和生理上漸漸萎縮、不聽使喚的痛苦,描寫的讓讀者彷如身在其境,甚至加入了一些莫瑞孩童本性,使內容不只侷限在一片死疾。有一句話說:「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在哪一天,沒辦法再自己擦屁股。」透露出他對於死亡不是很看重,死亡只是一個生命的結束,只要活的有意義,對愛人付出關愛,這樣就算呼吸停止了,靈魂仍會在重要他人的心中延續。莫瑞的心境,坦然的刻在人們的傷處,讓人有一種,即是有多苦難,最後都會留有一絲希望的喜悅。

『死亡』發生在別人身上,就已經夠令人心酸,何況是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自己坦然接受,但想到週遭的親友,都因你離別而傷痛,那又是如此心痛的事。但墨瑞卻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利用剩下的時間將愛發揚光大,並能珍惜每次與他人相聚的時光,而墨瑞因身體日漸殘疾,往往需要其他人幫助,他並不因此自卑,更說:「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去接受愛,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愛,我們以為若是接受了愛,會變的軟弱。」

其實,死亡,雖然這是人生必要得面對的話題,但卻很少人會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它。書中的莫瑞剛開始知道自己即將剩不了多久生命時,也曾經有恐懼害怕的感覺,但他卻能在短時間之內轉變自己所抱持的想法,而轉到樂觀及對生命的熱情,甚至改變了他的學生,教了他許多的道理。

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蠻深刻的,「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有長久的生命,可是我們只看到了生命的長與短,而忽略了我們是用怎樣的形式在過生命,如果,我們完全不知道活著所做為何,那跟沒有生命是不是又沒有兩樣?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事?

作者奮鬥多年,終於獲得了財富與地位,但這些對他來說卻不見得是最重要的東西,等到他再度和他的教授-莫瑞相逢時,他才從莫瑞身上知道對他來說什麼才是重要的。

其實,許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奮鬥多年之後,以為自己獲得了全部的世界,卻在生命將盡之時才恍然發現,原來自己失去的是多麼的多,或許這就是人生無奈的地方吧?

莫瑞之所以能夠在死前還那麼樂觀的看待所有的事情,大概就在於「生命」。這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東西都要失去了,其它的東西和生命的價值比較起來,沒比較重,所以,再去計較這些也就顯得沒什麼意義了。或許有人會說「反正都要死了,那樂不樂觀有差嗎?」這樣講也沒錯吧,不過,如果能藉由樂觀的態度,多少去影響到一些人,那結果是不是又會不一樣了呢?

另外,在面對死亡時,墨瑞能以『幽默』及『樂觀』的態度,這點讓我很敬佩。
 
四●討論議題:
如果只剩下短暫的生命,你會想做些什麼?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