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私立樹德家商
年 級:一年級
班 級:101
科 別:綜高
名 次: 入選
作 者:盧韋志
參賽標題: 源氏物語 讀後感
書籍ISBN:957-46?
中文書名:源氏物語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紫式部
出版單位:木馬文化
出版年月:2002年9月
版 次:初版
一●相關書訊:
他們說在日本文學中「源氏物語」是最能承受歷史考驗的經典名著。無論是譽為通俗小說之首──「三國演義」,中國神怪小說界的傳奇──「西遊記」,被無數人考究出「紅學」的古典抒情王者──「紅樓夢」,將歐洲歷史刻劃地浩瀚磅礡之最──「史詩」,成為歌劇而被永久傳頌的無限感動──「歌劇影」,都難以在經歷的千年的歷史洪流的沖刷下,仍然能歷久不衰、永不褪色,這也是這部作品能至十一世紀仍然熾亮於世界頂端的誘人魅力。
作者紫式部出生於日本的平安時代,亦也經歷過當時的宮廷生活百態,價值是非、食衣住行、政治評論皆翔實而充沛,在角色互動的談吐、舉止還有場景的摹寫都宛若當時代地投影,同時作者汲取中日兩國古典文學,轉化、包容成這本劃世紀之作無可限量的內涵,奠定了其在文學價值上非凡的成就。作者挑戰了過往文學觀,讓「物語」不在只是排憂解悶的休閒讀物,以「真實」與「事實」分化了「歷史」和「文學」曖昧不明的界線,顛覆日文文壇的傳統,以這篇「源氏物語」帶來重大改革,遂後影響後期文學讓描述「真實」成為文學主流。
「源氏物語」表達了當時女性在時代上不平等和可悲,主角依仗著權勢的華貴,踐踏女性、玷汙婦女,將紅顏的感情徹底的玩弄,進而產生出角色複雜的亂倫關係以及生活上的墮落,對此作者強烈的批判。人物的立場間對立鮮明,在政治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作者在另一方面矛盾的將主角理想化,作為自己在政治上的希望與寄託,也對主角在政治生命的結末不勝其悲。同時文章中人物的心思細膩,帶有著淒涼、死寂的虛空感,配合著文內詩文上的點綴、渲染,有一種唯美的情調。最終將醜惡與美豔相互的交織映襯出這本「源氏物語」。
二●內容摘錄:
死別悲傷由未盡,生離愁恨嘆新增。」──節錄自「源氏物語」《上》﹝P.293﹞
這詞令我印象深刻,它那強烈情愫,帶著某種哀?,有若填然鼓聲鼕鼕作響,一種深切的愛情激昂,在劇情間角色的相互綴動,嵌於其上宛若無盡悲哀,對於我一個未嘗觸及愛情之人,好似警示或勸引,當然也可能是我的自作多情,當我深信這想法的理由。
三●我的觀點:
我並不想太過度主觀的褒貶這篇文學,畢竟只是一位在文學上的初生之犢,對於名著級的文學涉獵,加上年輕人的愚昧和血氣方剛,我並不能像一位完美的演奏家一樣,詮釋出這個足以稱為奇蹟的樂章,而且我也認為無意義的闡述自己的主觀只是一種幼稚的行為,因此我也只能簡略表現出自己的意見。「源氏物語」的成就太過神話了,宛若夸父般的荒誕而卻又有一種值得敬畏的精神力量高牆般聳立。內容中不少詩詞鋪設滿小說盛出浪漫,試圖造出一種夢幻泡影、海市蜃樓般的虛幻,這些虛幻彷彿試為了陪襯主角「源氏」這位俊美人物的傳奇一生。
內容中的中國文籍足以隻手遮天,其中包含著「白氏文集」、「漢書」、「史記」等中國古典文物的影子,它們被作者極盡所能、淋漓盡致的應用,其中詩文浪漫而不侈麗,予我某種柔光旖旎的情緒變化,好像看似一篇富麗堂皇的西崑體,卻又隱埋著高貴的情調以及無所言喻的內涵,如同公主般的令無數文學家夢寐以求,卻又難以望其向背之奇蹟。然而過度雕琢下,完美的鑽石也會被劃下瑕疵,場景安排的重複以及人物角色情感過當,因而影響到這篇文學的價值,甚至始曖曖含光的內涵失去一種探討深及的動力,或許就如失去雙臂的維納斯像般,永遠不可能會有完美的成品。
角色間情感表達過於的直接,或許那是相差千年間的偏差或價值的對立,亦也可能這種創意的新式文學開端導致出的不成熟。我的認為那是屬於過度角色登場以致無法刻意修飾,甚至必須忽略掉配角的個性來成就劇情,雖然在特定角色細膩度遠勝於現代言情小說膚淺的愛情觀,但兩者間已經造成了某種強烈對比,亦也是其中的缺陷。
不過它的浩瀚足以包容掩蓋這一切的缺失,這一個巨製的殤瓶,盛滿著名為文學的甜美汁液,飲之不盡;用之不竭,想必那是身為王者血統的它,無可避免的魅力吧。就如同那些同樣站在頂點的文學,都有著足以被世人所讚譽的奇蹟。其中我得感謝譯者豐子愷先生這座橋梁,他精譯這篇源氏物語,讓我能夠接觸到這篇傳奇之作,讓我瞭解身為翻譯者的神聖及完美。而這篇傳奇的孕育者,母親般存在的紫式部更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巧妙的藉著人物抒懷自己的理想及納悶,對於事件激昂的批判與讚譽,如同左思的「三都賦」,她不遺餘力寫下了這篇故事,更開創新文學的康莊大道,影響之深、功不可沒。我寫下這篇心得感想還有個更大理由,在這個文學大眾化年代,錯誤的寫作方式及網路的誤解,導致某些齷齪文學氾濫,我希望人們能夠重新重視這些完美文學,如同當時的紫式部寫下一個真正的新文學時代。
四●討論議題:
這篇古典小說,已在我的心目中奠下一種神祇般的形象。它予以我等的省思,包含婦女至今仍受到不公平對待,兩性之間的歧異及期待,讓人難以割捨這些錯誤的觀點,不經改變的思維讓後代也難以出淤泥而不染,這篇文學彷彿是對後世的預言予啟示如此的順著時間之河流到了
現代。這也許就是所謂「天才種樹時,就能預見後人乘蔭時的愉悅」,但它留下是一種更具意義上的問題,或許這篇小說並非只是文學上的意義,更是某種值得吾人去探討與佩服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