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304 甲等
作  者: 王怡琳 
參賽標題: 要經濟,還是要環境?
書籍ISBN: 978-986-95334
中文書名: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柯金源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衛城
出版年月: 2018年1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柯金源先生為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也是台灣首屈一指,具國際知名度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在三十餘年的從業生涯中,柯導帶著相機,南北奔波,紀錄下台灣正在面臨的生態危機。這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台灣最真實的狀況呈現於讀者眼前。
 
 
二、內容摘錄:
當經濟發展與生存環境發生衝突的時候,環境優先是普世價值的選擇。但是,政治與利益再加上人類慾望的驅使,最後,依然是犧牲環境來創造財富,而受害者往往還是弱勢的平民百姓。而這個選擇權到底應該由誰來掌握,才符合公平正義呢?p.105
 
 
三、我的觀點:
面對環境保育和經濟發展,人類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我們誕生於這片土地上,它提供肥沃的土地,讓我們得以栽種作物過活、它賜予清澈的淡水,使我們能夠維持充足的水分存活、它奉獻清新的空氣,以便我們完成生物的呼吸本能...對於這樣一片無私養育我們的土地,我們回饋給它的,卻是背叛以及傷害。

我們追求更便利的生活、更多的錢財、更大的生活空間,自詡為萬物之靈,能夠作為這片土地的主宰者,因此以「發展」為名,肆意破壞這片土地原有的樣貌,使得現在的台灣,變得傷痕累累狼狽不堪。山林不再蓊鬱、溪水不再澄澈、空氣不再清新、物種不再豐富......,不過數十載的功夫,我們便將早已維持美麗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這片土地,踐踏成如今的模樣,而這些負面的改變,從《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裡的照片以及文字,可以察覺明顯的對比。

本書的作者柯金源先生(以下將稱呼其為柯導),耗費三十餘年的時間,以影像紀錄了這片土地因人為破壞,而變得駭人的樣貌。雖然是靜態且平面的呈現方式,然而在閱讀書籍時,那穿透紙張使人震撼的力度,震懾得我無法言語,不禁反思起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的種種。

最初震撼我的,其實是柯導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他原本是記者,被新聞的速度、新鮮度束縛,在迷失自我之際,他發現了這片土地的環境狀況每況愈下,於是,他便開啟了這趟紀錄台灣變遷樣貌的旅程,試圖以照片,喚起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養育自己的母親之島的關注,而這一做,便是數十稔。

在台灣,具有環境保育意識的人仍屬少數,幾年前,齊柏林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即在嘗試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台灣之美,也呈現了台灣的哀愁,當時看完這部紀錄片的人們,被螢幕所見之美觸動,決心保衛這片屬於我們的島,使它能夠繼續保有那樣獨特的美。然而,幾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仍然被破壞著,當初嚷嚷著要守護台灣之美的人們,也不過是三分鐘熱度罷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柯導的毅力著實難能可貴,他不辭勞苦的奔波,上山下海,只為了拍攝這片土地的真實樣貌,他也沒圖什麼名利,他只希望可以透過照片,讓人們知道我們的島正被肆意破壞著。此外,柯導也在書中,不斷告知我們「不要試圖干涉環境」這個道理,防波提也好、蘇花公路也罷,貪圖方便的人們隨意改變了地貌,勢必會招致大自然的反噬,付出慘痛代價。

從前的我,對於這片土地的認識僅止步於山川美景,然而在閱讀書籍後,那些深藏在美麗背後的哀愁,已然浮上檯面,深植在我的腦海中。我期望自己能像柯導一樣,透過一己小小的力量,讓更多人意識到台灣正面臨的傷害,一起保護這塊孕育我們的土地,這是身為台灣人責無旁貸的使命。
 
 
四、討論議題:
經濟發展可以帶給人類更加繁榮的生活,但無止進的破壞環境卻會讓人類陷入生存危機,那麼,應當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