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04 甲等
作  者: 葛欣怡 
參賽標題: 被拋棄的孩子
書籍ISBN: 9789866285226
中文書名: 被放逐的孩子
原文書名: The outcats
書籍作者: 珊蒂.瓊絲
書籍編譯者: 楊惠君
出版單位: 商周
出版年月: 2010年3月2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第一本小說,可卻沒有一般新手的生澀。珊蒂•瓊絲以一個震驚文壇的新聲音,深切呈現出愛、暴力、犯罪與救贖的真實面貌,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描寫故事中,也細膩寫出書中所有人的個性以及黑暗面,讓讀者可以更了解書中的角色們。而這本書值得我們探討的是書中主角路易斯遭遇母親過世而往後種種的一切,朋友的背棄、父親的再娶、漸漸消失的父愛而這些因素都導致主角個性上的轉變,而這些轉變正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二、內容摘錄:
  「對,我暴力,我自殘,但你卻連幫我一下都不願意」(書封面)

  「怎麼樣才能忍住不去做?如果不做只會讓自己難過,又如何能夠阻止自己去做呢?」(p.161)

  後來戰爭爆發,車站便有了新的意義。一幕又一幕的離別和重逢在這裡上演,遠處的火車聲傳進一棟棟房子裡,總帶者濃濃的傷感,不再是過去那種家常便飯似的聲響。即使許多人早已解甲返鄉,但戰爭似乎永遠無法畫下清楚的句點。(p.40)

  過去她對他的愛總有無限的耐性,像是細火慢燉,可是現在她痛苦不堪,卻不知該怎麼辦才好。他以為自己了解他,但他又是如此陌生。(p.231)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的封面有一位帶有眼神迷惘和悲傷的小男孩,書面上的文字是這樣的:「對,我暴力,我自殘,但你卻連幫我一下都不願意... ...。」成功的封面設計觸動了我難心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讓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環境和遭遇造就了這個男孩這麼悲憤的想法。

  故事的序幕是路易斯坐了兩年的牢獄,出來時卻沒有人來接他,明明回到熟悉的家,卻沒有喜悅,只有陌生感,但讓他更陌生的是他的家人的反應,說的都是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題,沒有人要打破這假象。接著故事倒轉到多年前七歲時的路易斯,他期盼著父親從二次世界大戰前線返鄉,原以為從此能重享家庭溫暖,然而父親因性格較謹慎拘謹,為了融入那個社區和那個階層的標準,處心積慮遵守紀律,對路易斯反而多了陌生感,苦了妻兒,也苦了自己。路易斯十歲時,與母親在林間河邊野餐游泳,在河中發生意外,年幼的路易斯搶救不及,只能無助地看著母親溺斃。作者對這個小男孩看著媽媽發生意外卻無力相救,著急、無助的心境描述,讀起來令人心疼和滿滿的無奈感。由於他是唯一現場目擊者,卻無法交代清楚發生了什麼事,造成眾人與父親對他的不諒解與懷疑。路易斯頓時失去依靠,跟著又得不到父親的愛,性情即因著遭遇而逐漸轉變成扭曲、黑暗、悲憤。後來更因父親半年後另娶繼母,因而造成路易斯情感上的抗拒及偏激。

  他的憤怒苦悶無法宣洩,只好做出行動,故事中對路易斯以剃刀自殘的描述,歷歷如繪,令人怵目驚心,也讓人更心疼路易斯只能從自殘當中感受到自己還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再多的言語和彌補都停止不了黑暗持續瀰漫在路易斯的內心,因為童年陰影的籠罩最終只能透過傷害別人和自殘,來紓解對於一切的痛恨,而他對於父親的悲憤,繼母的不以為然,和眾人的輿論和鄙視,但到最後他才明白到有很多對事情的看法是錯誤的。故事結束時,路易斯帶著入伍通知書坐上火車,期待逃離那個比監獄還黑暗的家鄉,朋友凱特前去送行,兩人在車站緊緊相擁,火車開動後,凱特對路易斯說:「我們得救了!」這樣的結局似乎點出了「救贖」的主題,隱含希望就在未來。

  其實這個社會上像陸易斯這樣的人並不少,表面上是個壞人,甚至還做過牢,但翻開他們的成長史,常常進是心酸和血淚,甚至是大人扭曲的價值觀和缺乏關愛造成!看完這本書後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活,也很高興自己有個正常且美滿的家庭。家庭是孩子的根基也是社會的根基,所以家人之間的關愛和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何等的重要,如果缺乏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孩子的性格可能會因此扭曲到最後是用多少愛都彌補不回來的缺口,所以生了孩子就應該負起照顧他的責任,不能不聞不問毫不關心。我們也要學會在人生的挑戰和許多難題中,能堅定的秉持著永不放棄的希望正向態度克服一切困難,這些都是人生中要不停學習的課題。
 
四、討論議題:
  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時,要如何轉換心境保持對生命的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