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302 甲等
作  者: 郭玟祺 
參賽標題: :聽見海底的形狀
書籍ISBN: :978986262339
中文書名: :聽見海底的形狀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哈莉·菲爾特
書籍編譯者: 黎湛平
出版單位: 貓頭鷹書
出版年月: 2017年11月
版  次: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人類仰望星空,卻對深海與地球內部一無所知。直到她的一張地圖,掀起了革命。板塊看不見,但位在中洋脊的大發現,卻證實它千真萬確!地底是非常奧妙的,讓我們一探究竟,一睹地底下的秘密及神奇,相信你會讚嘆連連!
 
 
二、內容摘錄:
  瑪莉•薩普的性格始終勇敢、擇善固執,以及不同流俗。她不只看出中洋裂谷的重要意涵,更從此深深著迷於深海的奧秘,為繪製大洋地圖這項志業奉獻了一生時光。(p.89)

  瑪莉的科學生涯,大半在男性握有絕對權力的學術機構中度過,作為能力超凡卻甚少受到賞識重視的「關鍵少數」(P.126)
 
 
三、我的觀點:
  本書以第三人稱視角,敘寫一位女地科學家的傳奇一生,書中除了傳記之外也記載了許多有關海底的歷史演變,像是詳細說明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從無到有的歷程,以即發表後的後續影響,或是山脈如何形成的學說,並反駁其理論的矛盾之處。還有說明了探測海底方法的運進,從一開始的「鉛錘測量法」,到後來的「聲納探測法」,都足以驗證科學的不斷進步。

書中有許多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首先是本書在字裡行間不斷透漏出的訊息,那就是當時的年代,科學界全是男人的天下,女人在科學界中只能扮演不甚重要的角色,而女生在職場中更是受到「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影響,像在書中第七章所提到,28歲的瑪莉已完成多項學業,並到尤英博士的團隊面試,雖然履歷豐富但也就只得到了個小小的製圖員這個職位,但大學剛畢業的且沒什麼接觸物理的布魯斯,卻已經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出海遠征。會造成如此懸殊的差距,絕對是因為受到男尊女卑的社會價值觀所影響,這導致很多如瑪莉一般的天才女性,無法一展長才為科學界做出貢獻。

第二點是瑪莉的丈夫,書中陳述瑪莉的一生中幾乎獨來獨往,最親近人只有家人而已,這樣的一個人會結婚說實話著實令我訝異,而書中對於瑪莉為何放棄史丹諾林的高薪工作,毅然決然的橫跨半片國土來到曼哈頓,雖然瑪莉本人說是為了要追求刺激心靈的新奇事物,但作者大膽的推測其實比較可能是隨夫而去。我覺得這個推測蠻令人懷疑的,畢竟書中有說瑪莉與他的丈夫關係不深,若說是為了丈夫的事業而跑這麼遠,倒不如說是被自己的求知慾與工作機會所吸引來的恰當。

最後一點,就是科學界為人詬病的奇怪現象,認為打破一個舊有觀念的新學說,就是「異端學說」,被視為是異類並從此驅逐科學界,這樣的情況除了本書所提到魏格納提出的板塊漂移學說外,歷史上還有不少人有相同的際遇。舉例來說,就像當時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挑戰當時主流的地心說,卻因此遭到科學界的排擠。人們總是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但這也成了人類進步的絆腳石,若不勇於去聆聽新的聲音,那永遠只會躊躇不前,禁錮了未來的可能性,甚至是人類的發展。或許他們只是缺少了充足的論證,但也不至於要如此的排除異端吧!

  書中有一段講述瑪莉媽媽的病逝,頗引發我的共鳴,更是觸人心弦,書中如此說到:「她只能一直躺在床上,看著院子裡那棵小小的楓樹。每當我看著楓葉落下,她也正一點一滴的失去生命。」,看到這裡令我不禁想起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內的情節,以落葉象徵著逐漸消逝的生命,那種生命倒數的壓迫感,那種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葉子全數落下,卻無能為力的無奈感,以及用楓葉象徵秋天藉此營造的蕭條氛圍,著實令人鼻酸,想到此也格外提醒自己要珍惜現今所有!這本書很有趣,也有談到親情和科學,是值得一讀的書籍!
 
 
四、討論議題:
  你對於地球的地底下有多少認知?可否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