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黃胤展
|
參賽標題: |
我們曾是公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
書籍ISBN: |
9789865829636 |
中文書名: |
我們曾是公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
原文書名: |
World Made
by Hand |
書籍作者: |
James Howard
Kunstler |
書籍編譯者: |
黃思瑜 |
出版單位: |
木馬文化 |
出版年月: |
2012年7月 |
版 次: |
初版 |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
作者康斯勒的父母在她八歲時離婚。童年時孤苦伶仃,因童年幾乎都身處於鄉下,因而對郊區的人文風情十分了解,他以後的題材來源大部分皆源自於此。他認為比起都市,鄉下的人情風味更愈濃厚,因此作品大多結合了郊區的文化,與純樸的人性。 |
二、內容摘錄: |
未來在哪裡?世界不再是圓的,再度變得很平很平:動不了的車子回收成廢鐵,沒有電的電腦操控不了任何東西,進步的巨輪不是嘎然而止--而是消失了。(p.55)
會有什麼比世界末日還可怕,那就是「只來了一半的末日」(p.106) |
三、我的觀點: |
也許我們難以想像故事中一切歸於虛無的場景,但事實上我們卻一步一步地走向他們的後塵。雖然現在看來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憂無慮,飽食飽足的年代,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但卻難保盛極必衰,也許就在不久後的某天,失去了一切的一切。
我認為此書主要在呈現世界的秩序崩壞之時,也探討人性光輝的一面,並使我們反思是否我們現在的處境也和故事裡一樣呢?在故事中世界的秩序早已被破壞,社會各處充雜著種種亂象,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沉淪到黑暗之中,但就在黑暗中閃爍了一絲的光明──羅伯和一個世外桃源──鬱林鎮,彷彿暴風雨過後的彩虹,在社會的不堪及人性的敗壞中誕生出新希望。他們在最無助絕望的醜陋社會中,展現了最原始純真的美好人性。
在故事中,鬱林鎮的人們和羅伯,展現了古代人們的互相扶持、毫無心機與同心協力的一面,他們不畏艱難,勇敢面對身處的困境。我讀到這裡的時候也不禁暗暗發想:是否我也能像他們一樣敢於面對呢?也不禁反思:
現在的社會是怎麼了?現在的人們又是怎麼了?難道因為科技,傳播媒體的發達就忽略掉當我們面對面最直接的感受呢?雖然彼此的距離由於網路彷彿就在身邊,但我們的心呢?人與人的距離看似很近,但我們的心卻咫尺天涯;雖然我們擁有的外在條件太多太多,但我們的本意卻已被泯滅。擁有的太多,卻忽略了本心;科技的發達,泯滅了人性。
成長於都市的我們,雖然能無憂無慮的成長,卻鮮少交流,「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絲毫不在乎別人,這樣真的好嗎?難道只要顧好自己就是好嗎?然而,為甚麼我們會變得如此自私?為了什麼我們拋棄了本心?我們一步步在如此自私的環境中迷惘,連那最純真的美好都遺失了。也許有人想要改變現狀,但是終究逃不了失敗的命運。也許可能是社會的架構不允許反對的聲音吧!人們心頭的疑惑,就在都市的單調化下漸漸消失了。使整個社會變得枯索,不再有新氣象。最終終將化為一片沙漠。我認為我們應該要採取行動了,讓我們一起挑戰這困難的課題吧!
究竟人類社會最後的去向,會是一片重返起始點的浩劫呢?還是如同電影情節般的高度文明發展型社會?我們應該從新一同找會更純樸的自己,更親臨的感受,即使未來如何,人們的本心是永恆不變的,之所以懂得感受,才能體會到活著的樂趣,這便是進化至此所能可貴的嗎?我們應該找回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像冷冰冰的機器般。
想要找回我們內心中那遺失的美好嗎?那讓我們拋開虛偽的內心吧!
想要迎接暴風雨後煥然新生的彩虹嗎?那讓我們面對艱難的困境吧! |
四、討論議題: |
1、你是否曾經順應潮流而盲從過?
2、若是你擁有的一切在一夕之間消失,你認為是如何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