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19 甲等
作  者: 林姿儀 
參賽標題: 使女的故事
書籍ISBN: 9575609840
中文書名: 使女的故事
原文書名: The Handmaid’s Tale
書籍作者: Margaret Atwood
書籍編譯者: 陳小慰
出版單位: 天培文化
出版年月: 2017年6月1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使女的故事這本書是歐美文學界推崇不已的作品,也是瑪格莉特最受討論的書,這本書已被列入重要經典作品中,各大學也都有專門學者及課程討論此書,這本題材及技巧上都十分「後現代」的作品,作者發揮想像力,掌握時間的線性流動,是過去也是未來,細膩深刻,在迷人的敘述中,反覆討論人與女人的價值,真實與虛構之間挑戰讀著的閱讀神經,極具藝術性,思想性及可讀性,這本書在1990年被改編成電影、歌劇。
 
 
二、內容摘錄:
  畫表現的是假死狀態;是等待,是閒置不用的物體。(p.194)

  人們訓練鴿子學會啄擊按鍵,讓玉米粒跳出來。這些鴿子分為三組:第一組每啄一下得到一粒玉米,第二組每啄兩下得到一粒玉米,第三組無規定。當訓鴿人中斷玉米供應時,第一組很快便放棄了。第二組過了一小會兒也放棄了。唯有第三組堅持不懈,始終不肯放棄。她們寧願啄到死,也不放棄。(p.195)
 
 
三、我的觀點:
  我會選擇這本書來閱讀,是因為有看過電視劇,看電視劇時並不知道是由本書改編的,進一步對這本書的文字感興趣。這本書的封面感覺是象徵使女們被困在一座高塔裡,往下走是無盡的深淵,封面裡還有一扇窗,陽光照進黑暗的高塔裡,可能代表還有曙光的存在,使女們會得到解脫,會恢復自由之身,不再受人控制。

  這本書主要是描述在不久的未來,美國因為戰亂及其他災禍而瓦解,集權主義「基列共和國」隨後誕生,大部分的女生地位淪落為雜役,除了極少數還有生育能力者,其他都成為使女。使女其實說明白點就是會行走的子宮,在基列共和國裡使女不能閱讀,不能隨便說話,她們沒有自由可言,只能信奉上帝,基列國相當遵循《聖經》,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讓我知道一些關於《聖經》的事,而基列國這個國家對《聖經》的狂熱程度,算是到了走火入魔吧!什麼事情都一定要遵守《聖經》,不遵守《聖經》,違背了上帝,下場就是死刑,要不然就是挖眼睛,斷手斷腳什麼的,感覺是個非常病態的國家。使女也是一樣,不管在家中,或是到哪裡都得小心,因為附近會有一個叫「天眼」的監控者出現,天眼依照書裡的意思應該是最接近上帝之類的,有點像我們威權時代的便衣警察,只要一說錯話,可能隔天就會有軍方的人把你帶走,也許會被處死,在書裡則可能送到被汙染的殖民地清理垃圾。

  書中有段我特別喜歡一段描述,跟心理學有點關係。是寫人們訓練鴿子學會啄擊按鍵,讓玉米粒跳出來。這些鴿子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每啄一下,就可以得到一粒玉米,第二組是每啄兩下,才可以得到一粒玉米,而第三組則不管啄幾下,都沒辦法得到玉米。當訓鴿人開始中斷供應玉米時,第一組的鴿子很快就放棄了,而第二組則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才放棄的,只有第三組的從來都沒有停過,一直堅持不懈的啄,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她們寧願啄到死,也不願放棄。在我看來應該是,如果有人當你把一件事做對或做好時,就給了那個人好處,而當這個好處沒有了,人們就沒有物質的動力來而繼續指令了。反而沒有把外在誘因當目的的人,反而會更努力去做,持續不斷的在過程中成長,努力不懈的打拼,反而最後最大的好處都會回饋到自己身上。像我們高中高職的階段一樣,現在努力學習著專業技能,只要我們努力學習,就和第三組的鴿子一樣,堅持到底就會學到技能,當這個技能越純熟精湛,就會變成屬於自己的專業,以後這個專業就是我們最大的本錢,也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了。

  看完《使女的故事》,其實蠻慶幸我們生長在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裡,我們有言論自由、人身自由、財產自由、信仰自由,不用規定要穿什麼制式化的服裝,也能性別平等,跟書中比起來我們真的很幸福,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四、討論議題:
  上帝說的就是真理嗎?為什麼很多人會那麼遵守《聖經》所說的一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