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簡妤真
|
參賽標題: |
繼承失落的人 |
書籍ISBN: |
9789573262411 |
中文書名: |
繼承失落的人
|
原文書名: |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
書籍作者: |
姬蘭·德賽 |
書籍編譯者: |
李維拉 |
出版單位: |
遠流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2008年2月 |
版 次: |
初版 |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
遙遠的喜馬拉雅山的東北腳,一間古老破舊的大宅?,住著三個正在等待的人:退休的印度老法官等待著死亡和每天的英式下午茶、十六歲少女等待她的愛人,喋喋不休的廚子則等待著他偷渡到美國的兒子衣錦榮歸。這一天,他們等待的還沒來,卻闖入了一群沒有經驗的暴民,而你知道的,第一次咬人的毒蛇最可怕……
|
二、內容摘錄: |
他發現自己開始被誤認成某個不是他的人—一個尊貴的人。這意外的姿態變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嫉妒英國人,他痛恨印度人。他以仇恨的熱情努力讓自己變成英國人,最後他將變成的那種人,絕對會被所有人瞧不起,包括英國與印度人。(P.194)
事實是,我們兩手空空。沒有任何一個宗教體系可以撫慰人世的不公;正亦有所規避;它也許會阻撓偷雞賊,但是卻放過難以捉住的大罪惡,因為如果它發現也抓住了那些巨大罪惡,便會打倒一整個我們稱為「文明」的巨大結構。因此,面對兩國之間魔鬼協商所犯的罪,面對那些在兩人親密空間裡發生而無見證人的罪,絕對無人會付出罪惡感的代價,沒有宗教或政府能拯救那些地獄。(P.306)
|
三、我的觀點: |
這部跨越將近一世紀的故事,卻像日常生活般的瑣碎。故事以法官為中心慢慢延伸,包括孫女賽伊、廚子、廚子的兒子畢久、瑞士來的神父,但這當中卻沒有一個特定的主角,每一個角色的總和,就像曾一度淪為殖民的印度一樣,失落而缺少自我。
開章便以陰鬱沉靜的描述帶我們來到薄霧與雪塵環抱的喜馬拉雅山腳小鎮噶倫堡,看見破落的卓奧友大宅與四位住民:老法官賈穆海、愛犬木特、外孫女賽伊與大宅裡唯一的僕役廚子。法官年輕時留學英國劍橋,學成回到印度任職行政参事會,退休後隱居小鎮,他疼愛母狗木特勝於一切。少女賽伊因父母車禍雙亡頓成孤兒無力負擔學校費用,只好被送往卓奧友大宅,與初見面的外公一起生活。廚子侍奉法官一輩子,攢了一點錢一心一意將獨生子畢久送到美國紐約淘金,畢久在紐約持逾期觀光簽證非法拘留,輾轉流竄各餐館打黑工維生,只求拿到綠卡後有自由移動的選擇。書中敘事雙線進行,在騷擾的噶倫堡小鎮與大都會紐約的非法移民地下社會之間跳接,不時加上法官對世紀初英國殖民下的印度回憶共同刻畫殖民,後殖民與移民主題。在噶倫堡,分離主義的抗爭破壞了賽伊與家教尼泊爾青年蓋安剛萌芽的戀情,也打亂賽伊身邊一群善良可愛的小人物們平靜的生活。在紐約,畢久與一大票同病相憐的非法移民住在沒有門牌的地下室裡,工作一個換過一個,最後剝削他最甚的竟是自己的同胞。
《繼承失落的人》一一九八零年代後期印度與尼泊爾一帶的邊界與文化衝突為背景,敘述整個「失落」,包刮親情、人性、夢想、社會,及時代合理性等一切「失落」。
故事描述的是印度境內喜馬拉雅山上的一群人,有印度人、孟加拉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等等;有法官、有廚子、有女孩、有學生,他們都在等待美好,等待兒子、等待愛、等待邁向現代的機會,而革命與民族仇恨的火花卻先找上門來,他們盼望著期望著社會的改變但是卻不留一點餘地使他們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冷漠使他們感到失望,看不到未來的他們就像溺水的人只能垂死掙扎等著救援,卻沒有人向他們伸出援手,於是失落開始蔓延至每個人身上,這種失落表達出來的就是格格不入,書中的角色每個人都為了社會變遷所苦,在美國的非法移民始終過著遮遮掩掩的日子、在印度的其他人們總是感覺自己來錯了地方,或者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不在該在的位置,沒有根的人是永遠找不到家,找不到屬於自己應該歸屬的地方,這種感覺該有多麼迷茫,這種失落的情感不斷累積在人們心裡,最後終於一鼓作氣炸裂,將一切都捲盡仇恨的烈火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