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20 優等
作  者: 吳伊芸 
參賽標題: 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擺脫思考同溫層,拆穿自我的誠實之旅
書籍ISBN:  
中文書名: 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擺脫思考同溫層,拆穿自我的誠實之旅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褚士瑩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大田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7年10月01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寫作生涯超過20年,每年演講的場次逼近上百場。有一天卻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工作了,為了突破眼前的瓶頸,他跟著老師奧斯卡•柏尼菲上哲學課。結果在上課的第一天完全被打回原形!因為沒有課程規劃,也沒有特定的上課主題,從早上到午夜,一切都要自主思考。

   這樣的哲學課,完全顛覆作者對「教學」與「教室」的印象。你沈默、你答非所問、你模稜兩可,就會被老師追問得「體無完膚」,逼迫得你不得不自主思考。

 

 
二、內容摘錄:
柏尼菲認為「以問題來回答問題」會比直接給單一的標準答案更能鼓勵兒童思考。-p24

我為什麼連話都說不清楚?-p36

哲學是語言的X光。-p118

我都怕看到真正的自己。-p144

思考,就是跟自己對話。-p164

 

 
三、我的觀點: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有關思考與哲學的書籍,讓我感到十分驚豔,完全顛覆了我從小到大的的思考模式,同時也一改我對哲學是深奧難解的印象。書中有一段說道:「每個人喜歡美,這句話犯了哲學上的什麼謬誤?」,當教授問出這個問題時,除了作者以外的所有學生都舉起了手踴躍的想參與這個哲學話題。我相信,這種師生共同討論的情況在台灣的教室裡應是十分少見的,因台灣的中等教育大都屬於填鴨式,極少會丟問題讓學生思考與討論,通常只會把一貫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要他們死背牢記,學生被「馴服」到只敢以大家的意見為最好想法、只能套用統一的說法為安全答案,所以外國這種訓練獨立思考且勇於表述的教育方式讓我十分嚮往。對我而言,生而為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思考」,沒有思考的人生是很無趣的!優秀的作者褚士瑩自己也表示,在教室裡連提問都不太敢,由此可知台灣人被填鴨式教育荼毒多年,連提問的本能也退化到令人匪夷所思。

 

   作者褚士瑩的寫作生涯超過20年,且每年演講的場次逼近上百場,NGO國際經驗15年以上。這樣豐富的經歷,可算是令人稱羨欽佩的輝煌,但在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的哲學課堂中,卻被接二連三的問題攻到無招架之力而體無完膚,甚者自認為被犀利的詰問打到現出原形,繼而驚覺「我為什麼連話都說不清楚?」於是開始認真的思考-深度的自主思考。

 

   「思考,就是跟自己對話。」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迪,很多時候我們擅長利用新科技google各種資訊,便捷的、詳贍的資料似乎已將我們豢養成「不假思索」。我們不斷汲取別人方便速成的資訊,卻忘了在快速中要停下腳步與自己對話,我認為少了這份沉澱思考,資訊再多也都只是別人的,你仍然無法思索裁度自己的所需,而陷於盲從誤信。我想這也就是作者為什麼會說︰「我都怕看到真正的自己」。

 

   書中有一段提到,作者到了南非開普敦的一間咖啡廳點了一杯果汁,隨口問了服務生店裡果汁是否為新鮮的果汁?服務生毫不猶豫的回答是新鮮的。但送來時,作者喝一口就發現是罐裝果汁,於是就叫來服務生問個清楚。原來在作者和服務生心中定義的「新鮮」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對作者而言現榨的果汁才是新鮮的,但對服務生來說每兩天進一次貨的果汁就是新鮮的。不能說哪一邊是錯的,每個人對每件事的定義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該做的不是改變自己或別人的想法,也不是要讓大家都思考方式統一,而是應該要接受並清楚每個人的想法,才不會有二者自我認知的落差,也能避免彼此不必要的誤解。

 

    作者在撰寫本書時不高調賣弄、不詭辯評論哲學的玄奧,在我看來更像是用一種日記的方式在寫這本書,這讓我更有被貼近的感覺。在作者的筆下「哲學」變得饒富趣味,讓我更想要深探有關哲學的領域,也讓我想更快地翻開下一本哲學類書籍來浸淫。

 

 
四、討論議題:
台灣的教育現場不能再停留在「資料庫」的給予,如何引導、訓練我們學生所需的思考能力才是重要的課題,教育方式與教材是否該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