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10 優等
作  者: 朱雅葶 
參賽標題: 山與生態和那些人文的撞擊
書籍ISBN: 9789573266518
中文書名: 十五顆小行星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劉克襄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遠流
出版年月: 2010年11月1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劉克襄做為一個自然觀察創作者,同時也是一名生態旅遊的探險家,創作揉和植物、動物、古道、歷史、鄉鎮、鐵道等題材同時兼具繪畫與攝影,將他文字間所敘述的好山好水一花一草,那些人與鳥的風光,都帶到讀者的眼前,彷彿與之同舟共遊那般共同感受這些生命的體驗

 

 
二、內容摘錄:
  「我為什麼去找雲豹?他是一座原始闊葉森林裡最上層的掠食者。透過他的存在,我們可以了解整個森林的狀態。當森林生態失衡時,牠通常是最早消失的。反之,如果能確保他們族群的存活,在同一種環境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大概也不是問題。」(p.95)

  「巍薩,生如迷鳥之漂泊,死如候鳥之返鄉。今晚我繼續走進遼闊的河床。能否請你如夜鷹的竄起,以靜默的飛行,再次滑過天空,引領我接下來的路。」(p.123)

 

 
三、我的觀點:
  對於本書作者劉克襄,我的記憶還遠遠停留在課本的某一頁作者專欄處,當時的老師沒有停下來教學,對我而言這個名字只是一眼淺淺的痕跡,以及輕掠而過的山水草木名,就像他所喜愛的那些一樣,他也寫那些。

  後來的我翻閱了這本書,我以為他是要說一些關於宇宙的想法,翻開來卻又也不是這麼一回事。我看見一些壯麗風景、某些人物的身影、素雅的隨筆插畫與山的薄影,一篇篇的是那些關於山中的傳奇,以人所堆砌的偉大壯舉。篇篇都傳遞著那樣的堅毅,是人爬山,也是山在考驗人。所以山才吸引人,吸引著像劉克襄先生這樣的人,一次次反覆地去挑戰,那是來自原始本能地吸引。瘋魔的人會知了,自身的終點會是山林,只因山在呼喚,也因心在呼喚。

  本書收錄了十五篇人物的小故事,他們可能是鮮為人知的市井小民,也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傳奇人物,那些大小光芒交織而成的這本書,就如同本書作者所形容的一樣,像是一顆顆小行星。他們在浩瀚的世界一角,兀自折射出璀璨的光影和波長。

  正因燦爛而美麗,也因短暫而絢爛。

  前六篇人物的故事關於山林,關於對自然的追求的冒險家。隱世於福爾摩沙山林的篇章中,說的是前來尋找失蹤兒子魯本的父親,一人隻身在阿里山區中登紙尋覓。文章的開頭提到了江蕙的歌聲,說到那些陪伴著艱辛尋子時光的,正是那動人的歌聲,穿越靈魂的去安撫心靈。而我在讀這篇章時,總是不斷地回憶起自己脆弱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會去找尋音樂的救贖來安撫靈魂。我想魯本的父親也是這樣在異鄉中得到安慰的,即使最終並沒有如償所願。但魯本父親在這樣的一次找尋中,見證了台灣人的熱情,阿里山的風光明媚,動情的歌聲。我想他會知道的,而這也如他所言,這裡做為魯本的最終歸處是在這個阿里山,他很欣慰。

  我想他是明白了這個地方對自己兒子吸引的理由,他透過自身雙腳去他巡過,親自感受過了。這讓我覺得很感動,他沒有去埋怨這塊土地奪走他的親生骨肉,反而是去理解。這是很可貴的精神,我希望我也可以有他這般的豁達,讓我更加坦然的面對人生的逆境,接受失去的勇氣。

  這本書後面幾篇開始說的一些人物開始是作者的友人,路邊偶遇的某個路人。短暫相遇也能很有故事,作者都能從一些微小的事情上獲得啟發。看了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也能更加細膩柔軟去對待人去面對事,如同這些閃亮耀眼的小行星那樣,看著生命撞擊的歷程,軌道及光譜,走在各自的時間裡,小小細碎的耳語著,那些生命的小故事,悠久的流傳下去,我也同這些小小的聲響一同,在這個莫大的宇宙中。

  

 

 
四、討論議題:
  人對山與自然的崇敬,如果理想的追尋比擬為登山之旅,那你認為人的理想與追求是該在攻頂還是其他?說說自身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