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9 優等
作  者: 陳淑敏 
參賽標題: 為了活下去之讀後感
書籍ISBN: 9789862137192
中文書名: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原文書名: In Order to Live:A North Korean Girl’s Journey to Freedom
書籍作者: 朴研美
書籍編譯者: 謝佩妏
出版單位: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2016年7月29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上學途中看見屍體躺在路邊、肚子餓到只能吃野生植物果腹、鄰居莫名其妙「消失」等等,這些都是朴研美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事。

十三歲那年,研美一家人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橫越結冰的鴨綠江,從北韓逃到中國。她在一個比她逃離的家鄉更殘酷、更危險的地方掙扎求生。她們在漆黑的寒夜橫越戈壁沙漠,跟隨著星星的指引邁向自由。

這是朴研美第一次以無比的勇氣、尊嚴和幽默的語調,完整道出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

 

 
二、內容摘錄:
「就算妳以為旁邊沒人,小鳥和老鼠也聽得到妳在竊竊私語。」(p.36)

「可惜我們的問題不是光靠淚珠和汗水就能解決。」(p.57)

「一個是國家教你相信的事,一個是你親眼看見的事。」(p.71)

「我就像一隻飛蛾,不由自主地被火焰吸引,卻沒去想背後的原因。」(p.125)

「我知道自己不是犯人,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活下來。」(p.237)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當初上市時引起不小話題,雖然有在暢銷排行榜上看到它,但當下也並未引起興趣,聽到「脫北者」這個單字也只是懷抱著佩服與敬意。過了幾年,在與朋友聊天中提到了這本書,朋友們都認為這本書值得一讀:「我們沒經歷的事不代表不存在。」好奇心使然下,我向朋友借了這本書,在深夜細細讀起這個令我不敢置信的「人生」。

在台灣,我們不可能遇到飢荒,不可能隨處可見屍體,不可能因批判政府而「消失」。我們擁有自由與尊嚴,是與生俱來,也視為理所當然。然而,世上並非每個國家每個人都享有。我非常佩服作者為了活下去所做出的逃離行動,離鄉背井,賭上性命與留在北韓的親人,作者一家想方設法在寒冷的冬季橫跨鴨綠江,逃離北韓到達中國。看到這裡時,我真心也天真地以為她們終於能過上擁有食物和溫暖的生活,然而才發現那不是代表痛苦結束,而是延續痛苦與殘酷的更加泯滅人性的深淵。當時作者才十三歲,她為了存活而犧牲、拋棄自我的感受,即便不願意也淪為人口販子的幫手,將十三歲的童真包裝成大人的成熟,循環如她們怎麼來到中國,而後又像她母親被販賣到其他地區。即便她想幫助那些同鄉同患,但也無能為力,甚至只能欺騙她們。當世人傳頌著「生命誠可貴」、「人是無價的」的同時,這些不人道的勾當也在暗地裡交易,目無政府、目無法紀。可悲的是促使作者她們落入這種深淵的正是北韓當局,然而我們這些歌頌民主高倡人權的國家與團體卻無法使這種非法交易從世上絕跡。

當作者回到南韓後與家人團聚,明明她可以低調過著與家人幸福生活的日子,我們也沒有人能保證她不會被北韓暗殺,但她仍然奮不顧身地站出來替在祖國受苦同胞發聲。我深深感動於她的勇敢與希望在北韓的人民能過上更好的日子。明明那裡使她挨餓受凍,使她無法擁有一般小孩該有的幸福溫暖的生活,使她為了逃離北韓、留在中國須從事犧牲自我尊嚴與意識的非法工作。但她卻不恨她出生在那個我們認為是地獄、深淵的北韓,反而感激她的遭遇。如此開闊的襟懷與溫柔的心靈令我在本書最後為她暗自流淚。

讀完這本書後,完全顛覆我對「共產」的想法,共產不是應將資源平均分配給每個人民嗎?為何在北韓這個共產國家,物資不是平分,而是優先於上層階級?不給人民食物,卻又要人民不准逃脫。當我們享受自由、使用人權的時候,卻有人連下一餐的著落都希望飄渺。也讓我頓悟,我所享有的這一切是前人努力爭取而來,並不是可以隨意揮霍、隨意踐踏的,應好好珍惜並為讓自由、人權更加落實於每個國家而努力。希望北韓的情況能夠在不久遠的未來就被打破,也希望更多人能從作者的人生中理解人權、平權的重要性。相信當更多人注視著北韓的時候,就越有機會改變北韓。

 

 
四、討論議題:
世人能否諒解脫北者為了生存所做的非法工作,在他們不必為了溫飽而從事那些非法行為時能容納他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不對他們抱有異樣或遲疑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