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林俞玟
|
參賽標題: |
那些理所當然,與它互相衝突的觀點 |
書籍ISBN: |
9789868807594 |
中文書名: |
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哲學家告訴你關於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大哉問
|
原文書名: |
|
書籍作者: |
冀劍制 |
書籍編譯者: |
|
出版單位: |
啟動文化 |
出版年月: |
2012年09月04日 |
版 次: |
初版 |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
本書不談深奧的哲學理論,只以最常見的生活案例,分析每個問題背後的理性邏輯。例如──◎A向B提分手,這是誰造成的?→誰造成對方不滿意戀愛關係,就是誰導致分手的。◎學習態度佔成績的30%合理嗎?→成績應該只代表學習成果的好壞,與學習態度無關。這些都是你常想的問題,也都是你常想錯的問題!發揮邏輯思考的判斷能力,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
二、內容摘錄: |
因為是自由戀愛,所以我們沒有義務要永遠忍耐一個討厭的情人。(p.12)
當然,沒有一條路會是一帆風順的,沒有一個選擇會沒有困境,也沒有任何興趣可以一直持續不變。(p.95)
如果不以快樂本身為人生目的,快樂還是可以做為追求人生意義的方向。(p.104)
困難出現時,記得提醒自己,不要只看前面這座艱困的山壁,打開智慧的眼光,看看山背後的光景。(p.118)
一個有能力的政治人物,在於能夠找出一個好的對策,順利解決一個難解的問題;或是創新一個好的措施。(p.218)
|
三、我的觀點: |
這本書提供了我們思考的正確方向,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會單由自己所學到、領悟到的,去做出判斷,習慣每一個問題都有正確解答,卻忘記了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背後的原因常被大家所忽視。特別是人情世故,好像社會上已經給了一套標準,不是對,就是錯;不是黑,即是白。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自由意志」,現在這個時代需要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和意念,而本書正能帶給你不一樣的觀點,用更多角度去看清事情的本質。
人永遠無法完全客觀的看待事物,所以我們要學習多方面思考,有太多事是從前的我們所意想不到的,一段故事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都會有不一樣的版本,就像是同一本書,不一定讀完的人會有同樣的心得和收穫一樣。打從書中第一個討論到的主題,就徹底顛覆了我的既定想法,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對待感情要專一、忠誠,卻在這個問題上頭卡了關,書中作者提到:「小玉遇見更好的對象了,因此決定跟條件較差的男友分手,是誰的錯?」作者提到,他認為人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幸福,並且覺得通常會有分手狀況的產生,是因為起碼有一人,在這段感情當中感受到極大的痛苦,所以才會提出分手的要求,而造成這個情形的有極大可能是,實在無法與對方繼續相處下去了,由此看來實際上導致分手的人不是真正提出分手的那位。而這個論點讓我十分詫異,傳統的觀念總教導人們要從一而終、容忍,不提倡大家因為遇到更好的人就換了伴侶,但事實是,這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儘管在道德觀上似乎不合理,可生而為人,我們本該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且又是在一個感情狀態已經不健康的狀態下,倘若是雙方處於穩定交往狀態,或許這個問題就又有不同的解答。
對於未來我有著許多的規劃和想像,但我時不時就會停滯在「該不該做這件事?」「哪一種才是最好?」這類的問題上,一方面是大家的眼光與建議,往往會影響我做出決定,即便是我早就堅定好立場的事情,或許是害怕自己所做的選擇不值得吧,害怕事情有對有錯,而我挑了一個不是那麼好的。直至現在讀完這本書,我終於能夠想通,擁有自己所嚮往過的生活要怎麼做,就是不問值不值得,只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就足夠了,因為無論你擔憂了什麼,為了事情正和反面處在矛盾狀態,都是庸人自擾。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會有多樣性,並無優劣之分,若是能跳脫自己的思想框架去思考,那麼勢必能得到更不一樣的可能,就不是被侷限在自己的規劃之中,畢竟人生那麼長,所有事情常常都不在意料之內發生是十分常見的。讀完這本書,心理素質彷彿強健不少,觀念也改變不少,果然是「開卷有益」,人真的該多閱讀書籍!
|
四、討論議題: |
學生時期該不該談戀愛?你認為的利與弊為何?申論之!可從多方觀點探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