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陳姵羽 |
參賽標題: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書籍ISBN: |
9991070629011 |
中文書名: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原文書名: |
|
書籍作者: |
吳曉樂 |
書籍編譯者: |
|
出版單位: |
網路與書出版 |
出版年月: |
2014年10月31日 |
版 次: |
初版 |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
二、內容摘錄: |
小孩不是滿足家長慾望、想像的容器,或者是載體。(p.299)
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屬於自己,不是家長或任何人的所有物。(p.299)
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把「親」與「子」綁得太緊了?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p.30)
|
三、我的觀點: |
這本書共有九篇章節,集結了九篇家庭教師接觸不同家庭的故事。其中涉及台灣各種層面的社會議題,講述了現代家長對於孩子的自私思想,深刻描述「以愛為名的箝制、失衡的家庭關係、變質的高壓社會」。
書中每個故事中的媽媽是何等的喪心病狂,總是重複說著「我是為你好」,究竟這個口口聲聲重複述說著「為你好」的人,是否真的是為了孩子,亦或者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心?殊不知這些打著「為你好」的名義的人,只是一再的將自己自私的慾望以及遺憾施壓在孩子身上,這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少子化的世代裡,多少父母以「愛」之名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挫折以及傷害,為了讓孩子未來成大器而加強了「控制」的力度,創造了一個「理想藍圖」,用著自身的價值觀去教養孩子,只為將孩子塑造成自己所希望成為的那種人。但是,有人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嗎?孩子總是被一個名為「孝順」的枷鎖緊緊勒著,被父母操控著,過著父母想要的人生。這真的是孩子所希望、並且所想要的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代的家長總是因於自己年輕時沒能達成的目標而感到遺憾,所以將這些遺憾轉為孩子的目標以及志向,並偏執的認為沒有達成這些「目標」即無法成為偉大、成功的人。其實孩子和父母都是分開的個體,各自有著自己的思想,有著不同質感的靈魂。孩子理所應當的愛著父母,因為父母讓我們出生,並且栽培我們。但有時父母給予的愛太多卻會變成了孩子的束縛,只要孩子稍有反抗便被稱做「不聽話、忤逆、叛逆、不孝」的孩子,但是,想追求夢想的孩子錯了嗎?沒有錯,但是有多少父母能夠真正接受孩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身的所有物呢?雖然子女是父母所生,但父母不該把子女視為私有物!
大家都忘記相互溝通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卻忘了如何冷靜的聊心和交心。像我的父母比較忙碌,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我也怕被罵而不敢說出心中的話,久而久之在彼此心裡造就成了距離,怎麼說也說不清,怎麼談也談不明。
作者做為家教,不讓自己成為家長的代言人,而是成為陪伴那些孩子療傷的陪伴者,有的時候做一個良好的聽眾。作者不只是個旁觀者,他更試著維持著這個家庭的平衡,讓孩子們有個宣洩壓力的出口,並傾聽家長的委屈。有些把功課視為第一要求的家長,誰曾想過孩子背後有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被剝奪所有的興趣以及娛樂,唯一被家長接受的興趣只能是「讀書」,我無法想像那會是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家長責備的眼神,週遭長輩的訕笑,又帶給了孩子多少壓力,家長可曾在乎過孩子們是否背負得住嗎?
愛的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永遠都是缺乏同理心、包容心、同情心以及體諒心。我們能給予彼此的是否全為壓力以及負擔?而非陪伴、尊重以及傾聽?我希望父母能了解孩子的初衷、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衷,互相傾聽對方的內心,才是最重要的「未來藍圖」。
|
四、討論議題: |
現在有很多怪獸家長,你可以指出怪獸家長的類型和行為嗎?闡釋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