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01 特優
作  者: 黃姿渝 
參賽標題: 告白
書籍ISBN: 9789571350813
中文書名: 告白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湊佳苗
書籍編譯者: 丁世佳
出版單位: 時報文化
出版年月: 2009年8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湊佳苗是日本的女性小說家,從小喜愛研讀推理小說。而《告白》是她寫的一本很受人喜愛的推理小說。訴說著一名導師森口悠子的四歲女兒愛美無意間陳屍在泳池,警方告訴她這是意外,但其實這是一件蓄意謀殺案,而殺害她女兒的兇手正是自己班上的兩位學生。內心悲憤的森口在結業式當天以A與B做為犯人代號告白一切,並辭職離校。面對有意殺人但沒殺死愛美的修哉,和無意殺人卻讓愛美溺斃的直樹,森口一步步還擊讓兇手瀕臨崩潰邊緣。

 

 
二、內容摘錄:
p.60 愚蠢的凡人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並沒有制裁他人的權利。

p.152 內心軟弱的人,會傷害比自己更軟弱的人。

p.58 人並不是孤獨的,世道雖然險惡,還是幸福的活下去吧。

p.172 被選中的非凡人物為了新世界的成長,有超越現行社會規範的權利。

 

 
三、我的觀點:
小說封面是看起來平靜的純白色,標題《告白》也給人像情竇初開般的浪漫和憧憬,完全不能將它和「懸疑」二字聯想在一起。但當我讀完整本書,再回去看書本封面時,感受特別不一樣,那種純白的平靜背後充滿說不出的壓抑、說不盡的遺憾、無法宣洩的感情。《告白》不只是女主角對謀殺案真相的告白,也是直樹內心創傷吶喊出的告白、修哉想獲得媽媽關注和疼愛的告白。

「內心軟弱的人,會傷害比自己更軟弱的人。」成為殺人兇手的直樹和修哉,內心軟弱的地方沒被觸動感化,反而是長歪了枝椏,萌生了偏激的思想,那些令他們厭惡的事情和人,滋養著他們軟弱內心的惡魔,進而讓他們成為被報復的對象和被同學霸凌、唾棄的殺人犯。劇情中雖然修哉是一個非常極端並且時常有殺人意圖的學生,但是促使他成為這種人的原因卻讓我難過得走心。從小就被母親逼著學習,後來又被母親拋棄的修哉,試著參加比賽得名次讓自己得到版面,進而讓相隔遙遠的母親關注到他。但他卻看見自己只存在在報紙版面的小角落,這時他發現,真正能獲得大版面的事情,是做更成功的事,或是更聳動社會的事,他選擇殺人。於是他用荒謬的方式想獲得母親的疼愛,最後卻因為森口的復仇計畫,讓修哉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媽媽,讓他感受到與森口同樣痛失愛人的絕望和痛苦。此時他們的心,已經不能再堅強起來,他們認為自己能做的,只剩報仇。所以森口的離職,正是報復的開始。

壓抑如果不能適當宣洩,會釀成無法彌補的遺憾。每個人都有得到愛的權利,但當自己的愛葬送在別人手上,失去理智也是有可能的,修哉和導師森口正是如此。雖然不能完全認同森口的報復行為,但犯下大錯的修哉和直樹仗著法律的漏洞,躲在少年法的保護傘底下為所欲為。面對現在社會中思想偏激的少年來說,少年法是真的在保護少年嗎?還是在包庇少年?這也是這本書該探討和深入了解省思的社會議題之一。現在不只要怕少年法寵壞少年,溺愛孩子的媽媽也一直都認定自己的小孩一定是好孩子,所以被寵壞的直樹,才會聽見修哉說他是失敗者,承受不住批評,去犯下錯事。直到事情都發生,愛美已經溺斃後,直樹的媽媽仍然覺得自己的小孩沒有錯,甚至把錯推到別人身上,握著直樹的手直說自己的小孩是「可憐的孩子」,把直樹當成被害者。最後也因為自己太寵愛小孩,釀成了自己被自己小孩殺害的悲劇。

這是一本最後以悲劇收場的小說,看完小說後,也上網找了《告白》的電影版,電影的尾聲每個人幾乎瀕臨崩潰,能感受到每個人身心的疲憊,內心承受悲傷的重量。作者用懸疑推理的方式一步一步訴說社會負面的問題,霸凌、少年法的包庇、從小的觀念灌輸、愛與關懷的重要性、生命的珍貴等。告訴我們,事出必有因,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或許也有人在真正改過那天才算是對自己的從零開始,導正他人走在正途不只需要當事人自己的努力,身旁的親人朋友也是重要的助力。

這本書闡述的是「愛」字,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足夠的愛,那他便能滿足,而不是到最後渴望得到「一切」的愛,而憤世嫉俗,誤入歧途。我們能付出我們的愛,我們也絕對有權利獲得愛,「愛」這個字雖然抽象,但卻是成長不可或缺的寶物,除了法律約束、道德倫理外,也要有愛的澆灌,這個社會才能朝正面方向發展,避免更多憾事發生。

 

 
四、討論議題:
對於社會上想鑽法律漏洞的青少年,該怎麼樣修法才能避免低齡的犯罪逐年增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