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24 甲等
作  者: 李宜庭 
參賽標題: 人生的真相讀書心得
書籍ISBN: 9579279152
中文書名: 人生的真相
原文書名: 人生的真相
書籍作者: 劉墉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水雲齋
出版年月: 民國81年11月
版  次: 初 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劉墉為國際知名畫家、作家、演講家。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他在在電視.. 戲劇. 詩歌.繪畫及文學等多方面皆有所發展。

  這本書是通過一串串連鎖的小故事,讓你自己發掘人生的真相。這不僅是「勵志」書,而且是「礦智」書。

 

 
二、內容摘錄:
  機會是要創造的,每個偶然理都有必然。許多聰明人,知道以必然導出偶然,再以偶然創造必然。(p.107)

  在人生的戰場上,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拚命,也不要怨環境對你要求苛刻。該想的是,自己的對手是否更拚命,別人的環境會不會要求得更苛。否則,你在拚命之後,還是可能落得慘敗,而且一敗塗地!(P.112)

 

 
三、我的觀點:
  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總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善良、成功的人,要遠離壞人、接近好人,所以我們對人的定義也分成了——「好人、壞人」,但是當我們越長越大,慢慢的發現人好像並沒有那麼的表面,壞人不一定一直都是壞人,而好人的行為也不一定都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完美。

  不只在新聞上看了那麼多的案例,朋友的親身經歷也聽了不少,這漸漸地讓我疑惑了,到底什麼人是能相信的?而麼人又是不能信的呢?

  在這本書中,我發現了很多事情的正反兩面思考,「原來一開始認為是我們這邊的朋友,可能會成為致命的敵人﹔本來恨之入骨的敵人,卻表現出了令我們驚訝的善良面。」

  讓我印象很深刻一篇故事,他是在說動物們如何放手讓他們的小孩自己飛,現在的社會小孩越生越少,爸媽都很寵小孩,小孩子長大也成為了媽寶,什麼事都要找爸爸媽媽,長大了以後反而沒有生活能力,導致現在在外面還會看到很多有年紀的人,卻不能好好在家養老,反而還在外面工作,這讓旁人不禁擔心,父母不會一輩子都陪在自己身邊,以後他們的日子令人堪憂。

  其實這一切也只是因為父愛與母愛,他們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絲絲的挫折、一點點的受傷而表現出來的行為,這讓我想到另一篇小故事──「致命的母愛」,一對夫妻在敵軍以槍強迫的情況下,被迫交出僅存的糧食與他們唯一的房間,當夜深人靜之時,敵軍也紛紛睡去,躲在牆角的女主人看著敵軍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看到士兵的毯子滑落,竟升起了同情和滿滿的母愛,正當女主人走到士兵身旁要幫忙蓋被子的時候,竟被對方誤以為是想暗算他們而被刺殺,趕來援救的男主人也被槍殺。原來只是一個簡單的小動作竟然有那麼正負兩極的反應,才使我發覺原來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的解讀,所以以後做事會更需要三思而行。

  書裡面有提到一點:善意的開始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壞的起點也有可能走向良善的終點。所以沒有辦法用二分法來判斷一個人,可能需要更加的複雜,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一輩子的壞人。但我與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想法相同,人性本善,我覺得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雖然反覆無常,有些人甚至殘忍至極,只因為一個「貪」字,但是那也可能只是一個瞬間的想法,正確的道德在他心裡還是有的。或許有人認為人性極惡,也正因人的不完美才須要透過外力的約束,使之邁向更正確的道路。但我覺得外力的約束只建立在永遠不滿足的心態上。

  看完了這本書發現自己又得到了不少知識,由作者幫我們統整出來那麼多「慘痛」的教訓,讓我們不需要親自體驗,就能了解到這本書的主旨──人生的真相。

 

 
四、討論議題:
  學校裡面所教導的知識跟社會實際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差異,你覺得可以把這本書的內容編進課本裡面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