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316 | 特優 |
作 者: | 蔡慧玟 | ||||||
參賽標題: | 府城的美味時光 | ||||||
書籍ISBN: | 978-957-08-41 | ||||||
中文書名: | 府城的美味時光 | ||||||
原文書名: | |||||||
書籍作者: | 辛永清 | ||||||
書籍編譯者: | . | ||||||
出版單位: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出版年月: | 2012/12/03 | ||||||
版 次: | 初版 |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
一本以菜餚背後的故事,構成一部絕無僅有的上世紀台灣生活史。 一個出生於府城望族的女兒,遠渡重洋到日本 在異國土地上,以文字書寫紀錄 在菜餚飯香中串起台南家族的一段記憶 通過作者辛永清雋永知性的筆觸,一窺戰前戰後的台南風光、生活風貌, 和辛家大家族餐桌上充滿「愛的記憶」的料理。 本書每一則回憶,每一篇文章,滿懷情感、真摯動人,讀來歷歷在目。 |
二、內容摘錄: |
1.這座城,有一群他們用宗教般地態度傳承美食的烹調p. 262 2.重視生活細節,擁有豐沛感情,並不只會感受到幸福、快樂。相反的,悲傷和痛苦的強度也比別人多一倍,也更容易受傷。 p.255 3.社會得腳步快得驚人,人們所受到的壓力不段變大變重,我們為了逃離這份痛苦,有時不知不覺便關上了感情的開關。p.256 4.我覺得鮮明地回想起從小便伴隨著自己的細膩感情,是縱觀自己往後該如何生活的最好辦法。 p.256 |
三、我的觀點: |
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想了解當時的台南人到底是如何過生活的,雖然自己是在台南出生,卻不怎麼了解,但透過作者微物描寫,來看當時的年代,讓我又重新認識了台南這個大家庭,這本書的身世特殊,作者是移居日本的台南人,在這本書中,她寫下了十二篇在台南辛家綠意盎然的莊園「安閑園」裡,度過多愁善感的青春時光家庭回憶,並端出蘊含歲月深度的十二道美味菜餚,菜餚背後的故事,構成一部絕無僅有的上世紀台灣生活史,看到飯菜香中台南一個家族的生活記憶。戰前戰後的台南風光、生活風貌,和辛家大家族餐桌上充滿「愛的記憶」的料理。
閱讀辛永清童年餐桌記憶,1935-1955年間府城辛家大宅點點滴滴故事,作者在書中寫道:「出生於富裕家庭,和養出一個什麼都不給做的公主,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因此,即令是富家子女,有滿滿的食物和廚師佣人做出無數精緻料理,但她的母親認為女孩子終究要成為家庭主婦,雖然富裕,卻不可什麼都不會,認為女子將來必定要持家,要指揮一大群人,必須能身體力行做下人的示範,廚房裡該會的工作還是不能不會。如果一個女孩連雞都不敢殺,是沒有資格嫁人的,這讓我想就跟現實生活一樣,如果什麼都不會,那又如何生活,如何工作,更不能永永遠遠靠著家人養活自己。辛家雖然有佣人,但要求吃飯要由孩子端菜、分食,並要幫佣人預留飯菜,要招呼客人,重視禮教,家規嚴格。忙碌的父親,雖然任官職,但對中國固有文化、宗教信仰仍然保有,注重孩子的人格教養。從這可知,現在和之前大大的不同,有著大大的差異,如今的社會已不如從前。作者也藉由孩兒時成長的環境,喜愛在廚房跟著大人們學習,耳濡目染下除了學會料理,飲食,也在旁細察,對人情世故的應對。在異鄉失婚的她,也許可以依親,但為孩子長大後可以頂天立地的開闊未來,她選擇獨立撫養孩子,做出一位母親的韌性和堅強。「料理」是她熟悉的,也是她選擇養活孩子的方式,無心插柳也成為至今日本的中華料理家。 一位台南人向日本人介紹台南飲食或台灣文化的散文,其中肯定存在著文化轉譯與文化再現的部分,這點也頗值得思考;就我閱讀全書來看,台灣文化藉由她的介紹似乎並無走味。作者透過追憶的方式,以細緻的筆觸寫出許多童年的回憶,當然其中一個重點還是台南飲食,透過吃食來串起許多故事,看到作者小時候就喜歡吃現在還很有名的台南萬川包子,看到當時的生活,雖然有些生活方式或飲食方式與我的生命經驗不同,或未曾看過,但讀起來卻很有溫度與熟悉感,出生於台南,搬於高雄的我對於自己的家鄉還有如此不瞭解的,也漸漸讀出當時生活的場景和現在是多麼不同。藉由這本書,我才知道當時人的宵夜吃些什麼,這些台灣舊貴族吃的、用的,爽度還遠遠超過幾十年後的我,關於他們的生活,起初我是有點驚訝的,原來當時有錢人的生活已經如此精緻,現在又如何跟之前比呢。 看完這本書後,跟自己認識的老台南人說起,才知道原來作者的家族辛家在台南影響力甚大,連現在路上跑的興南客運,也是作者父親當時在日治時期所創。也只能說自己見識太少,還有作者寫的十二道菜餚,不僅有故事,作者更是把如何料理寫在裡頭,作者從小把廚房當成探險地,耳濡目染於訪客絡繹不絕的辛家廚房。辛家味並不特別追求珍奇,總是發揮當令食材的微妙滋味,高雅細膩。對作者來說,料理的源頭和意義都來自於『愛』,並且是首創『中餐西吃』的第一人。 1近年來,飲食相關作品在書架上所佔領的版圖越來越多,而飲食文學當然也是。飲食是日常生活小事,但卻是每個人,每一天都不可忽略之事。菜餚可以勾起回憶,也許是不經意嚐到的味道,也許是烹煮時的香氣,也許是拿刀的手勢,也許是切菜時富有節奏感的嘟嘟聲,也許是買菜時小販的叫賣聲。從備料開始到料理上桌吃下肚裡,點點滴滴,都是回憶的累積。 我覺得透過這種方式來閱讀台灣歷史,來理解過去的生活實在是有趣太多,這種書應該多出一點,但可惜的是,這種書可遇不可求,描寫的內容大多是台灣日治時期的事物。在作者去世10年後,又回譯為中文,我覺得是難得能一睹日治時代大戶人家生活的好書。讀到這本書讓我知道現在與過去的生活禮儀、飲食文化有所差異,現代人又該如何去省思,還有讓我很欣賞的作者,因為有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追憶並懷念一段逝去的時光,她敘述了在安閑園的點點滴滴,不僅個人的生活,更襯托歷史的轉折,應該好好向她學習,她帶給了我們一本如此好的一本書【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 |
四、討論議題: |
1.你是否也有一道由菜餚串起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