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熱愛美食的人來說,生長在台灣是一件很幸福的是,我們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選擇不同國家的美食,無論是皮酥肉嫩的北京烤鴨,鮮甜肉汁的小籠包,或者是又香又下飯的川菜料理等•••像這樣便利的飲食文化在閱讀韓良露「台北回味」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每一道料理,都有著當地多元飲食文化歷史及時代變遷所留下的歷史痕跡。每個人的喜好、口味不盡相同,隨著歲月如流,反映在每個地區的飲食文化至今也成為印記。
對於出生在本省及外省組成家庭的韓良露來說,家人對飲食的挑選,除了喜好外,更充滿了隱藏的政治角力,爸爸討厭日本遺緒,卻是阿嬤的歡喜,有愛吃又懂得吃的爸爸和外婆兩派勢力,再加上當時韓良露家境也算優渥,小時候爸爸經常帶著她到處去各個飯店、巷弄、地方品嚐美食,述說著街道的故事,因此從夜市小吃、飯店,都充滿著他的記憶中的味道。像是西門町昆明街立體停車場旁,原本有家「黃記」賣焢肉飯,入口即化的半肥焢肉飯,還有木桶炊出的白米飯,配上兩片醃漬脆蘿蔔片,是韓良露吃過念念不忘、最好吃的焢肉飯。還有從國一吃到50幾歲,永遠吃不膩的公館「台一冰果室」,從下天的紅豆牛奶冰,到冬天的九釀隻麻湯圓都以永遠深深烙印在他的記憶中的味道。
隨著時代變遷、年齡增長、時代的進步,這些記憶中的滋味,也會隨著增長著,不少業者、商家為了省時間添加了許多人工化學物品,例如:「味精」、「雞粉」,許多韓良露認為的美食如今都已吃不到最初的味道。大家為了賺錢、大量販售,而忘記了食物最初的實質內涵,現代的人們講究的不再是如何把食物的五香俱全完全提煉出來,而是只顧金錢利潤,怎麼做才能達到最省,才會導致現代的人為了節省人工熬煮湯頭的時間而加了味精、為了節省熬湯的成本而改用雞粉或人工香精等但•••這些原因真的划得來嗎?,食物是能反映出人心的,這個年代當大把大把的味精灑進去湯裡我們的心其實早已經麻木了,吃到最後我們可能連味精雞精與自然高湯的差異都喝不出來,這時我們的人生真的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食物不應該是淪為交易,而是應該是讓人感到美味,讓人有記憶的。就是因為這樣,慢慢地不論是客人還是美食家都漸漸減少,不過也有些店是無法抵擋時代變遷負、荷不了的店租,只好熄燈。
原來飲食文化除了是時代留下來的印記外,更承載著許多人的記憶、回憶,看完這本書真的讓我深深體會這句話:「談美食,不僅僅只能從『吃』的角度,也可以談吃『什麼』,把歷史、源流、文化背景通通收數在文字中。」其實講那麼多,其實平常我們在菜市場看到的蔬菜、水果、鮮魚,所擁有的不應該只是標價,「鋤何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而是深入體會農夫的辛苦,沒有他們,也不會有現今這個民以食為天的社會,數字是冰冷的,而食物卻能滿足每個人的生理需求,透過韓良露細膩的視角,探訪整個台北,讓我彷彿重新認識了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