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除了書本中所討論的主題一整個很吸引我之外,裡面有些內容也可以我解決了我自己的某些問題。而看完之後發現,我好像也有一些情況跟書本的內容很類似,而困惑或迷茫的點也都有點雷同。
就像是書裡面提到的:「任何人都有心碎的時刻,失戀、失去至親至友、失去長年相伴的寵物,感到無比哀傷。」這句其實我還蠻認同的,因為很多人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或者是其他原因,多少都體會過心碎的時刻,不管是誰,那種心碎感覺真的都不好受,而都會變得無法思考、無法行動、甚至是無法回到正常生活的模樣。但作者蓋•溫奇,在本書裡面提供每一個傷心欲絕的人所需要的肯定、撫慰與希望,教我們如何處理及面對心碎衝擊,如何讓自己走出傷痛,而它也提出令人信服的論述,讓我們知道這些不被認可的悲傷形式是應該被承認的。
書中一共分了四個章節加上結論,我個人比較喜歡「第四章-復原之路,從心出發!」這一章,因為如何振作對一部分的人都是一大難題,加上我自己本身也是屬於那種很容易一蹶不振,甚至是遇到這些事情會整個人跌落谷底、自暴自棄,一整個就很像失去了人生方向一樣,對於任何事情毫無動力甚至是連嘗試去做都無精打采,因此一開始在看本章節的時候我就先被這章的標題吸引住了,後來看完之後才發現,其實要振作並不困難,但也是要自己能夠去克服並且跨過那一關心結
。
「心碎是一種多麼刻骨銘心的經歷,但是社會對它的主要建議實在是很瘋狂,因為我們的社會要我們『日復一日地忍受,到最後你就會克服它。』,這是蓋.溫奇在談論心碎論及到的,不得不承認的確是刻骨銘心的歷程,但當真的跨過去之後,回頭看看之前的自己,會赫然覺得當時的自己是怎麼了,明明可以好好振作自己的,有一瞬間覺得自己很不成熟吧!也許那些事情真的會使人打擊很大,但也不能拿這個當做是理由讓自己永遠消沉。
而看完最大的啟發是,可能當時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受到打擊或者是傷害,但這也不能夠永遠以此當作是藉口,我們該做的應該是好好整理自己的情緒跟心態繼續面對接下來的事情,可能那個傷痕依舊會在,但也是得好好振作起來,去處理及面對心碎衝擊,想想該如何讓自己走出傷痛,重新好好的生活。而為了好好整頓自己,我們必須做出一個關鍵性決定,那就是放手。可能這樣說很籠統,但是要做到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需要真正的去放下,不單單只是那些情感的痛苦,而是真正的道別,轉身離開,揮別過去。而且,我們需要放棄某一部份的自己,也要重新去面對自己,或者是更加的重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