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10 優等
作  者: 林亞諭 
參賽標題: 讀書力
書籍ISBN: 9789570520996
中文書名: 讀書力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齊藤孝
書籍編譯者: 陳昭蓉
出版單位: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6年12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讀書有什麼意義?這個為題恐怕乍看容易,其實難以回答,作者以「讀書可以培養…的能力」思考,闡述讀書與溝通能力、理解他人能力的之間的關係,說明如何藉由讀書塑造自我、鍛鍊自我、拓展自我,重新審視讀書的本質,書中有許多話語和精心構思的方法,都將長留讀者心裡。

 

 
二、內容摘錄:
  讀書不單單只是為了攝取資訊,更是為了斷練思考能力(p.4)

  讀書必須成為習慣,必須理所當然,也可說是沒有失誤,確實而穩定的閱讀(p.23)

  喜愛閱讀的人必定會了解獨自一人閱讀時的豐富內涵(p.53)

  巧妙地轉移病擃展閱讀的範圍,是塑造自己的讀書秘訣(p.63)

  讀書可以培養溝通能力(p.77)

  

  想鍛鍊說話方式的最佳課程就是讀書(p.136)

 

 
三、我的觀點:
  以前的人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因為在那個時代會讀書可以代表一切:一旦功勳名錄,不僅為家族爭光更是為自己爭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會讀書就是比別人高一等,但說穿了,是靠著時間慢慢讀、慢慢累積而成,在那個年代窮苦的平民唯有能靠讀書闖出一番成就,改變社會階級。而在現代,有些人開始出現了「書,不一定要讀」的思想,畢竟相對於古代而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漸漸的,讀書開始未必就是成功唯一管道。

  以前的我也認為:為何要讀書?讀書到底對我有什麼好處,難道我走在路上還要跟人交談古人的往事嗎?老實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的確認為讀書是可以增加你的基本知識,好讓你在跟人交談的時候可以看起來高人一等,但這又如何?一旦我在工作上腦筋轉得比你快一些,並不比多讀書的你差,何況讀以前的事幹嘛?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漸漸地了解到:原來讀書並不是只是在彰顯你有多用功、記了多少事,它非但可以訓練你的對話能力,確實培養掌握談話脈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奠定你「思考」活動的基礎能力。我特別把思考二字框起來,原因是我在書裡看到了一句人人都會,卻沒幾個人做得到的事:「能說明摘要,才算讀過一本書」,可當你實際問他:那書裡都說些什麼的時候,有些人不是支支吾吾,就是說了一大串跟書沒扯上邊的事。其實現在想一想挺可悲的,因為這代表你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書給了你所想表達的內容,但你卻沒從中得到精髓,那你還讀它幹嘛呢?當你從一百頁中都無法抽出一百字大綱的時候,那你只是在「看」書而不是「讀」書,當你失去了從事物中思考的能力的時候,在社會上更別說是要與大家競爭了。

  現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說話的應對能力來自於你累積了多少的讀書力,然後從中所獲得的知識。生活上不是只有讀書這種方法,司馬遷曾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是「讀書」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踏實的方法,你要如何運用你所從書中得到的,就要看你的讀書力為何。在書中有提到:日本大量閱讀可代替宗教執行倫理教育,透過大量閱讀培養根基的倫理觀念與人的理解力,但在台灣宗教是自由的,也因為這個原因使人民無法產生宗教信念而去積極讀書來取代倫理教育。

在本書的<塑造自我>單元中提到為何「必須讀書」,因為書是「提高自我」的一個方法,而提高自我就是要不停的思考、接納異己,這樣不管在任何的思想方面也會更成熟,而說出來的話也會更有內涵。其實我認為讀書不一定要靠動畫片來做輔助,一旦養成讀書的習慣,以後就算去看有深度文字內容的書,在艱深的你也能靠自己了解,也不會覺得無趣,這也可以逐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鍛鍊自我中閱讀是自然成習慣的,從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去熟悉自己的讀書方式,讀書就像運動,將讀書視為運動,這樣那些認為閱讀是件困難的事也能輕鬆容易,書不是讀給他人看,而是要真正想讀,讓自己以讀書為核心的向學心和好奇心,成為自我成長的階梯。

 

 
四、討論議題:
  若真像書裡所說的,在日本,大量閱讀可代替宗教執行倫理教育,那台灣是否也能像日本一樣,學習以閱讀代替宗教執行倫理教育,讓人民的心能聚集走向未來的國際?這跟現在教育部推行的閱讀教育相同嗎?請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