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310 甲等
作  者: 邱姿青 
參賽標題: 藝術的孤獨
書籍ISBN: 9789864771127
中文書名: 藝術的孤獨
原文書名: THE LONELY CITY:Adventures in the Art of Being Alone
書籍作者: 奧莉維亞•萊恩
書籍編譯者: 張家綺
出版單位: 商周出版
出版年月: 2016年11月1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我的內心有些東西正在燃燒殆盡,不單是我個人的感受,更是身為這個世紀的子民,數位時代的一份子。寂寞的意義為何?要是我們不和其他人類親密接觸,要怎麼生存?我漸漸明白,寂寞是一個熙來人往的地方,他就是城市的代名詞。隨著時間的過去,你會在內心發展出一張地圖,收藏你最愛的地點和偏好的路線,像是個無人能精確複製或拷貝的迷宮。

 

 
二、內容摘錄:
  「就算他們先前感覺寂寞,現在卻記不得飽受寂寞折磨的自我,再者他們也比較喜歡保持這種狀態。後來變成他們面對正為寂寞所苦的人,也無法理解,甚至感到厭煩。」(P.35)

  「寂寞和失去或者親密關係帶來的傷害,那些人類糾葛不可避免的傷口,居然可以靠物品癒合或者和好,光想就令人莞爾。」(P.270)

 

 
三、我的觀點:
  身為設計群的學生,我們總在藝術的領域尋求著什麼不一樣的東西,甚至是特殊的令自己感受到孤獨寂寞的滋味。世人無法理解找尋的物品,感受不同於眾人的意義。城市是寂寞的代名詞,人來人往,有些人短暫的旅行於此,也有人沉默的長住在城市的一角,循環過著乏味的生活。

  本書一共有八個篇章,分別是<孤寂之都>、<玻璃牆>、<我對你聲音敞開心胸>、<愛著他>、<不真實的王國>、<世界盡頭的開始>、<鬼魅>以及<奇異果實>。一開始翻開書的第一頁,頁上作者寫著:「如果你寂寞,這本書是獻給你的。」,看到這句話時就莫名地吸引著我,於是我將它從二手書店帶走,而在他的書最後面作者用了羅馬書上寫的另外一句話:「我們互為彼此的肢體。」這種看似無關、風馬牛不及的話語讓我不禁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在背後寫了這句話?我不知道答案為何?龐大宛如海嘯般的問號侵蝕著我的腦袋,我知道答案一定是在書籍的文字之中,因此我開始閱讀這充滿藝術的文章。

  在第一篇<孤寂之都>中作者介紹龐大眾多的知名藝術家,身為與藝術勾得上邊的學生我感到訪房接受了美術史的洗禮,在這些藝術家中我竟認不出一些人,令我感到十分羞愧!他提及了這些人物,也在開頭講述了一些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等,多少藝術家在死前根本沒有名聲?「藝術的價值在於作者死後。」這句不知出自何處的話語一直在我心中盤旋,不可否認世界上最出名的那些藝術家在活著的時候是潦倒窮苦,倒是死後畫作的價值往天價飆升,還有更悲慘的,如在第五章被重點提及的藝術家達格,他的畫作充滿著非主流元素,鮮少人能理解他的思想,這就是種孤獨的感覺,沒有伯樂能與他分享他灌注一切、用心創作的作品,反而在他死後被冠上了自閉症、精神分裂症、連續殺人犯思維…等等指控,這些指控隨著他的名聲上揚卻至今都沒有消失過。

  第三章的<我對你聲音敞開心胸>提及的是安迪.沃荷,常在課本上出現的知名普普藝術家,這位藝術家因為說過這樣一句話而出名:「你只需要看著我的繪畫、我的電影和我的樣子,這就是我。在這些表面之下什麼也沒藏著。」他拒絕解釋他的作品,縱使他堅持藝術與金錢一定有所牽連,但他努力把想呈現的樣子做了出來,將自己所有一切展現在作品上,他不必去解釋給其他人了解作品,藝術的孤獨在於有沒有人去理解,或許你看懂了我的作品,這樣我的內心得到了一絲的慰藉,這樣的我也許並不孤獨。

  最後一章<奇異果實>講述了那些擺在美術館、展覽館的作品,文內提起「寂寞是一種渴望,渴望親密、結合、參與、接合,渴望能將遭到切割、拋棄、破碎或棄置在一旁的事物集中起來;寂寞是一種對整體、感覺完整的渴望。」我們在作品中渴望有人能欣賞、沉溺與作品給出的涵義思想、參與接合在表達的理念之內,也渴望被眾人唾棄不重視的東西集中起來,再次定義它們的存在。就如同第一頁的背面作者提及的那句話,我們互為彼此的肢體,因為你理解了我讓我不再孤獨,你是我的肢體,延續我想要創造的藝術,在找到下一個人之前,我們的藝術終是孤獨。

  讀完了這本書,終於能體認到作者這句話的涵意,藝術的確是孤獨的,但經由理解藝術,也得以不再孤獨!

 

 
四、討論議題:
  在你眼中藝術的孤獨指的是什麼?是和作者提及的相同嗎?還是有不一樣的看法?試舉實例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