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面以簡潔有力的排版方式以及利用對比色方式來凸顯主題,以明亮的黃色來作為重點,以黑色作為內文。排版方式適當好處,並不會太過於雜亂或是讓人感到觀看不適,對於很重視秩序感的我來說很受用。這本書採用口語來訴說,內容看似生活周遭的常識,但也是經常會忽略的嘗試,理所當然的事實。舉例來說,人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推給過去的不完美或是命運,但是我們大腦淺意識都知道是因為自己的環節出錯了,不想認錯而已。而這本書就是慢慢一層一層撥開閱讀者的心並讓人心服口服的承認並認知自己的過錯。讓閱讀者知道自己的失敗,過錯並不能推給命運或是過去的創傷當中,而是錯在於自己的思考方式錯誤。
這本書/我最認同的就是這一段話「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有自卑感。無論看起來多麼優秀的人,多少都會感到自卑感。就算聰明,整的相貌端正,開朗樂觀的人都還是會有自卑感。這種是很常見的,只要還有目標,就會有自卑感從中,自卑感其實就是一種主觀認定。我一直認為實力優秀,或是榮華出眾,才華洋溢就不會有自卑感。」但看了解釋心理學的書籍後,才知道以前想法是錯誤的,再強的人都會有多多少少都會有,再完美,再出眾的人也會。
除此之外,我也很認同一段話。升上高職後,我越來越懶,原因是出在於課業功課上,因為功課過多產生無力感不想做作業的心態,所以就冒出這種想法「既然那麼多,要不要乾脆隨便做交差了事。」一直給自己找藉口來逃避責任,也因為自己太多的鬆懈,偷懶,混水摸魚讓自己跟班上同學差距越來越大。過程我常用「再跟朋友聊一下天就好,再玩個十分鐘手機就好...諸如此類的等等逃避藉口推卸責任。其實這個正就是阿德勒所說的這些只是欺騙自己與對方的「藉口」。理性跟慾望看似互相矛盾,但其實為了達到同樣的條件還是會互相互補合作。其實正就是包庇自己「不想對這件事負責,不願意面對。」這些良心的苛責心態。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其實自己沒有錯,以藉口來欺騙自己和他人。
在製作專題過程中,這本書帶給我很大的影響力,發生錯誤時,我們只會一昧地指責對方的錯誤,但後來,我閱讀這本書後,知道這只是有害無利的方式,於是我們換個方式說「如果我們改成這樣,你覺得如何呢?」我認為這樣才是讓專題更加順利進行,大家也可以藉此彼此成長。以前我總覺得,我都把自己份內事情做好了,為什麼其他小組成員總是拖到最後一天才一副事不關己的心態全都丟給我做呢?為什麼我要為了他連帶被留校,不能準時搭校車回家?但後來思想改變了,如果我幫她分擔是不是能讓進度順利進行?會不會互相督促會變得不一樣?不僅可以培養默契也可以讓彼此成長,不論在家庭,學校,互相扶持,這個道理都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