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9 甲等
作  者: 姜又瑄 
參賽標題: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書籍ISBN: 978957801526
中文書名: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原文書名: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書籍作者: 馬偕
書籍編譯者: 林晚生
出版單位: 前衛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7年05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馬偕為了要讓西方英語世界的讀者能夠認識他在台灣的經驗,才委託好友編輯、出版此書。若詳細閱讀,我們將發現書中論及台灣島嶼、土地和人民的部份佔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非常特別,加上馬偕對台灣的認識深刻廣博,在西方人士中相當罕見,充分反映當時西方開明進步的思想。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有關台灣島嶼及其子民的豐富記述,有別於一般宣教師的傳記或宣教實錄,也遠比許多當時前來福爾摩沙進行探險、考察旅行的報告書來得充實。

 
二●內容摘錄:
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所摯愛的地方,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那裡也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望著島上巍峨的高峰、深峻的山谷及海邊的波濤,令我心曠神怡。我也喜愛島上的住民,這二十三年來我對那些深膚色的漢人、平埔蕃及原住民傳講耶穌的福音。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P.3頁

 
三●我的觀點:
每個人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夠跨出自己的國家,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路途中會碰到多少的困難與挑戰,這都無法預測,假如當他碰上了困難,他能夠靠著自己的信念渡過嗎?馬偕當時因為傳教而離開加拿大,他原本想去中國,但是蒙主引領他到了台灣南部高雄,當時他聽說北部沒有人傳福音,所以她就乘船北上,也覺得這裡就是他想要的地方,便開始了他的傳教行動,剛開始一定是不被新任的,畢竟來自於別的國家,又或者有人根本不把它當作正常人看待,但馬偕的信念依然堅定,不管發生了任何事,他都沒有放棄過,馬偕成功的背後,想必付出了他的歲月,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它不僅帶給人民身體上的健康,也讓大家的心理上有了安慰,馬偕對台灣的影響深遠,他也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偉人。

在馬偕十歲的時候,她聽到有教士到了中國去傳教,他的內心深受感動,她也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一個宣教士,他在加拿大完成了大學、神學、醫學的學業後便來到了台灣,他也因緣際會,去到了淡水,但是過程不是那麼的順遂,他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不通,當時候不受到信任的關係,沒有人願意教他,所以他就跑到了牛埔,想要藉由與牧童交談的機會學台語,想不當五個月之後他竟然能夠將台語說得很好。
有位知識分子信主之後,留下來當馬偕的學生與助手,之後馬偕除在淡水創立教會之外,也陸陸續續在五股坑、新店、艋舺等地方創立了教會,同時他也會深入山區向原住民傳道,雖然那時候她受到很多的逼迫攻擊,但是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信主,馬偕在台三十年期間,設立六十多所教會,也為很多人受洗。馬偕不只有傳道,也會四處為人治病,他也在瘧疾的時候設立了「偕醫院」,幫助了許多人,但她除了醫療之外也從事跟教育有關的工作,在淡水興辦「牛津學堂」,是台灣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學府,不久之後也設立「淡水女學堂」,因為當時婦女的習俗,例如:生女孩就是不好,還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他覺得不能夠這樣,所以才會設立這所學校,也因為這樣改變了當時的風俗,所以它對我們的影響甚大。

看完這本書,不僅感受到他想將自己的信念傳達給別人,也感受到他愛台灣的那份心,他當初來到台灣應該不知道會如此成功,因為當時不放棄的精神,如今他也將自己的信念傳達給更多的人,也改變了當時的風氣,他有一顆令人敬佩的心。馬偕存在於歷史當中,也存在於許多基督徒的心中,他這一路走來無論多大的困難,他都一一克服了,讓我領悟到,身邊有多少的批評我們不用有過多的理會,書中告訴我們許多的道理,這些道理也會存在我的腦海中,我也將馬偕記載我的心中。
 

 
四●討論議題:
馬偕醫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從小就有悲天憫人的個性,他可以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從事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請問你從小有什麼志向?如果要你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去開墾,你會以什麼的態度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