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6 特優
作  者: 王琍褕 
參賽標題: 貿易大歷史
書籍ISBN: 9789869547147
中文書名: 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
原文書名: A Splendid Exchange: How Trade Shaped the World
書籍作者: William J. Bernstein
書籍編譯者: 潘勛
出版單位: 大牌出版
出版年月: 2018年01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你能想像:義大利菜沒有番茄;大吉嶺高地沒有茶樹;美國人餐桌上沒有小麥麵包或啤酒;咖啡原產地葉門以外的世界各地沒有咖啡店;德國人做菜沒馬鈴薯嗎?──而這都是世界曾有的樣貌。

  然而,「自由貿易」、「全球化」不是單一事件,它是個過程,慢慢地演化了很長、很長的時光。這個世界可不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明,突然變成「平的」,商業也不是在二十世紀末,突然變成由影響力廣及全球的大企業所宰制。

 
二●內容摘錄:
  貿易不僅形塑了今日世界,在未來它仍然會是各國經濟、政策、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因子。p.8

  亞當・斯密寫道,人類天生「喜歡運送、交易、交換東西」,而且這種快樂的傾向壓根兒就是天性,「捨此之外無法解釋」。 p.18

  我們貿易的慾望,已經深遠地影響人類的發展軌跡。只要准許各國專注在生產最符合它們地理、氣候、知識稟賦的東西,再交換別地所生產的最好貨物,貿易便直接促使全球繁榮。 p.30
 

 
三●我的觀點:
  貿易大歷史這本書,從外觀來看,厚度約有三指寬,第一眼就下意識地排斥,認為內容枯燥乏味而猶豫著是否放下時,仔細瞧了封面,「如果貿易是種信仰,你我都是信徒」,那一行文字點醒了我,由於對貿易的憧憬,及對歷史科目的喜愛,便翻閱了它,毅然決然地把它帶回家。

  在未有能解決公平交換等值物品的貨幣出現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就已經開始以自己所擁有的物品,和別人交換想要或者需要的東西了。凡讀過經濟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在第一章的緒論裡,必定會提到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的「人類一切的經濟問題,根本原因乃自於資源有限,而人類的慾望無窮」, 為了滿足慾望,人類開始了遠程貿易。

  因為貿易,人們想方設法開創商路。在政治上,為了彰顯帝國勢力企圖控管商路謀利,在交通上,人類馴養駱駝,運載貨物、改良皮筏,征服水路。不管是陸路還是海陸,都是極具風險的,所以在古代只有價格高昂、最有價值的物品,人們才會冒險進行長途貿易。例如:中國的絲、阿拉伯的乳香、沒藥……等,價格高昂,在當時,那是只有貴族才負擔的起。

  而今的我們,卻能在台灣見到各式各樣的舶來品,小從較便宜的食品、日常用品,像是:義大利的橄欖油、紐西蘭的綿羊油……等,大到單價較高的家電用品、3C產品,例如: 日本Dyson吸塵器、美國iPhone手機……等,甚至是高單價的進口車、奢侈品,人們不用特地到產地,也能夠在台灣輕鬆購入,台灣與國際的貿易之所以這麼發達,原因除了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外,交通載具及倉儲系統方面的進步,縮短了運輸時間、延長貨品存放期限,我們甚至不用出門,在家透過網路就能購物,科技的進步打破了許多限制,世界逐漸變平化。

  貿易改變了歷史。為了貿易,人類發明、改良了許多幫助生產的工具、機器,像是紡織機、蒸汽機,也因蒸汽機的改良,進而有了蒸汽火車、輪船等,更方便了交通,貿易帶來的影響看似都是好的,但有利就有弊。因為資源的稀少性,歷史上進而發生了兩次國家對外國侵略、建立殖民的行為,分別是地理大發現後海權時代的舊帝國主義及工業革命後的新帝國主義。以台灣為例,在荷西殖民時期的台灣大量出產鹿皮,導致幾乎瀕臨絕種(後以人工飼養、復育野放,並成功再引入,目前無危);台灣檜木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時代被大規模砍伐出口,直到西元1998才禁止,因為濫伐,且檜木的生長極為緩慢,直至現今,紅檜還是瀕危物種。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透過這本書瞭解到了,從古到今,貿易的演進改變了人類社會,這也間接影響到了和我們共享地球的自然生物。近年來,各國企業逐漸重視永續經營。世界一戰後到二戰前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嚴重影響美國經濟,進而變成全球經濟大恐慌,為了維護經濟貿易秩序,人類成立了促進公平貿易的貿易體制組織,從歷史中學到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四●討論議題:
你認為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有甚麼優勢?如何利用台灣的優勢讓台灣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