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9 甲等
作  者: 廖欣柔 
參賽標題: 真實的自己
書籍ISBN: 957-679-567-2
中文書名: 活得更聰明
原文書名: 活得更聰明
書籍作者: 吳淡如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方智出版社
出版年月: 1998年8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現在大家都會說做:自己問題是,你的「自己」,是誰的「自己」?什麼是「自己」?
決心活得更聰明,才能漸漸看清自己的問題。看清自己的問題,才能逐步成長。擁有自信,才擁有明亮的生命。吳淡如在書中分析出自己對愛情,親情,友情的看法,找出自己的價值。

 
二●內容摘錄:

  內心的聲音,像和氏璧裡包得那塊看不見的玉,你得花一些力氣,試很多方法,才能看見它的一絲光芒。(p.63)

  在陌生人眼中,看到他們對人生的愛,是我做外景節目時意外的收穫,也是最值得珍藏的人生履歷。(p.131)

  該譴責的不是沒有良心的虛榮;最可怕的不是虛榮,而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控制。(p.251)
 

 
三●我的觀點:

  書中講到了在台灣的社會,許多人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依照他人的標準而活著,最後,活著不像自己,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太害怕別人的批評和眼光,而去追求別人的價值觀,以求得對自己的讚美和認同。

  書裡指出:這是一種排他現象,認為自己就要跟大家一樣,如果做自己的話,反而就會被大家視為不合群的人,而被孤立,甚至成為眾矢之的!所以總要不斷的包裝自己,把最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但這樣不累嗎?這也讓我不禁想到,從小到大,好像總是被要求一致性,也就是要跟團體一樣,跟大家一樣,雖然我內心深處總是嘟嚷著,大自然萬物哪有都一樣的?但之後我也漸漸想開了,因為一致性似乎會讓我安全許多,這是我成長過程帶給我的啟示。

然而,你可以和人相同,這還簡單許多,可是有些人,想的就是不一樣,他也沒辦法和其他人相同,這時候就存在了許多的壓力,有些壓力來自於必定的因素,例如一定會有的課業壓力,或者是職場壓力等,但大多的壓力並不是來自於你厭惡的人所帶給你的,反而是那些親近你的父母和親朋好友等,所帶給你的,都說「我這都是為你好」,其中也帶有強烈的期待希望你能成功,但就是這些期待帶給自己心靈的沉重負擔,雖然壓力固然使人成長,但帶來的可能是一生的陰影,或是悲劇收場。就像是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是念書的料,或許念不好書,但畫畫畫得很好,也或許大家拼了命地想念第一志願,但高職反而適合他!可是,似乎這個社會就是有不成文的價值觀,會念書的才叫優秀,一天到晚畫畫叫浪費時間,於是,有些人放棄了他最想做的事!

「在人生中,我們都想做自己,但做自己何其容易,都要等待那一份契機,一份值得我們付出代價所得到的契機,人人價值觀不同,可能你認為不值得的,別人卻是想要的,選擇所愛,多少需要一點傻勁和勇氣,否則在你東想西想的時候機會就跑走了。」這些是我在書中所感受到的,也是我心底的真實聲音,我們想追求自由的自己,就看我們要捨棄多少?

在這本書裡我感觸最深的是最後一篇:「給自己放個長假吧!」其中,這句「在生活當中記住一件事,永遠不要欲求一樣東西,欲求太強烈,強烈的要死要活。稍微帶一點遊戲心情。」,可以拿來觀察自己,觀察別人,理解到太過於積極進取,帶著緊繃的心態,反而會跟心裡所想的相反,懂得讓心情放假也是讓自己放假。我給這段話的解釋是盡力就好,得失心不要放太重!有時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

在這本書中的小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記得我曾經看過媒體採訪過作者,作者真的是讓自己的小孩自由的做自己,甚至把小孩帶離繁華的台北,定居到宜蘭,遠離升學主義掛帥的學校!這本書她並不是唱高調,而是真實實踐,讓孩子選擇他真正喜歡的,成就真實的自己!這是學校很少提及的課題,為了自己而活,放開自己,才會活得更聰明。
 

 
四●討論議題:

  你的「自己」,是誰的「自己」?什麼是「自己」?可以具體舉例說明並申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