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0 甲等
作  者: 董千鈺 
參賽標題: 爸爸的十六封信
書籍ISBN: 9789577515025
中文書名: 爸爸的十六封信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林良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國語日報
出版年月: 2013年6月
版  次: 第一版23刷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為什麼大家不理我?別人可以跟你「不同」,最不應該的行為、​樂觀使你萬事如意、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成長中,孩子必問的十六項困惑──《爸爸的十六封信》這本書,選取了現代孩子面對的十六項困惑,做了最親切的剖析,給會思想的孩子作參考。十六封信;十六次親子的溫暖談話,獻給孩子!也獻給大人!

 
二●內容摘錄:
  
  只有樂觀的人,才能追求理想。有理想的人生,才是豐富的人生。樂觀的態度,跟好的習慣一樣,是可以培養的。(p.33)

  人類應該先丟棄「偏見」,先學習「容忍」種種的不同,然後才能互相了解,同心追求進步。(p.51)

  朋友能增長你的知識,擴充你的生活經驗,所以朋友真像是一本一本的好書。(p.56)

  我們的同情心,就是要幫他灌溉、培養這種「生存的意志」,使他一樣能對人群有貢獻,一樣能使生命發光。(p.62)

  一個「發現了自己」的人,就能有自信。他不忌妒,而且像孔雀一樣,深信自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動物。(p.87)

 
三●我的觀點:
  
  人生總有幾位貴人給自己啟示,可能是外人或者就是身邊的人,《爸爸的十六封信》這本書是林良在工作之餘寫給女兒的內心話,內容很貼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與世界。信中討論每個孩子在成長中普遍遇到的生活課題,例如家人關係、學業、交友、生活態度、品格等等。書寫方式像在和孩子親切對話,將人情事理娓娓道來,充滿對孩子的關懷和鼓勵,是情理兼備、溫馨有趣的散文集。當初看這本書是因為裡面有許多個可以閱讀的小故事,而且我也一直很在意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問題,「爸爸的十六封信」正是一本簡單明瞭的親子書籍。

  求學期間總是遇到很多人際上、課業上、個性上能理解的問題,書裡面有一篇「為什麼大家都不理我?」的信,我看完很有感觸,當別人或同學不理會自己時,可能是自己做錯事,但不要害怕膽怯逃避,應該要弄清楚原因,把錯誤改過來,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缺點。除了這個以外,也可以延伸到每個人價值觀上本來都會有所不同,有些人和你認知的世界不同,自然頻率也不會相近,不要嘗試去討好每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價值所在!

  作者用了很多自身的例子來編纂故事,其中「別人可以跟你『不同』」、「最不應該的行為」、「也應該替別人想想」、「『一人』對『眾人』」幾篇幅我認為有類似的共通點,世界上總有些人和自己不一樣,別帶著異樣的眼光,能保持自身的立場,不因受別人影響而失去正確的觀念,就如裡面很真實的一句話:「我們的同情心,就是要幫他灌溉、培養這種『生存的意志』,使他一樣能對人群有貢獻,一樣能使生命發光。」

  從學校瑣事,到做人處世的行為,林良用女兒能接受的方法的教導她,帶來的效益大於叛逆。不過並不是同個教育方式都適用於每個孩子,每個人理解到的不同,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猶如孩子做錯事,父母親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有些孩子可能會檢討自己;有些個性關係而顯得不耐煩,各個因素都會產生偏差,當然,這也關於父母一開始帶給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榜樣。相信去彼此了解溝通,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林良也舉例很多自己在青少年期間遇到的難題,但他沒有逃避、沒有畏懼下去,反而勇敢面對,記取這些「教訓」,到之後進而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讓我想到不知道從哪裡看到的話:「你拿什麼說故事給別人聽?」,當一樣的關卡在眼前,收穫卻因人而異,我認為現在的孩子都害怕去挑戰自己,想要待在舒適圈裡,繼續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可是當之後回想起年輕時的自己,難道只能坐在板凳上感嘆時間流逝嗎?我可不這麼認同。

 

 
四●討論議題:
  
  先去理解身邊的人事物如何?他們所帶來的世界遠比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