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4 | 甲等 |
作 者: | 許雅涵 | ||||||
參賽標題: | 財富與快樂 | ||||||
書籍ISBN: | 9868307627 | ||||||
中文書名: | 財富與快樂 | ||||||
原文書名: | 財富與快樂 | ||||||
書籍作者: | 威廉·H·麥加菲 | ||||||
書籍編譯者: | 威廉·H·麥加菲 | ||||||
出版單位: | 中華護生協會·生命電視 | ||||||
出版年月: | 2009年5月 | ||||||
版 次: | 初版 |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偉大的教育家威廉·H·麥加菲,用盡心思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將本套叢書完成,本套叢書在七十五年間銷售高達一億冊,對每個青年的心靈塑造與道德培養產生了史無前例的影響,培養高尚品德、塑造美麗心靈,在培養的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有所欠缺的?而自己認為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他們在學業上不一定有很好的成績但他們身上卻有著來自家庭以及社會最重要的品質。 |
二●內容摘錄: |
自我犧牲是一種珍貴的品德。他燃燒的是自己,照亮的是身邊的每一個人。(p24) 相信自己,被別人承認需要一個過程,支持到最後的人,永遠有最甜美的笑容。(p38) 河水只有沿著河道,才可以造福於人;河水一旦溢出了河道,災難往往緊跟著來。(p41) 貧窮是最好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裡能學到世上最偉大的知識,只要有堅定的意志就一定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p57) 只要有信念和夢想,並且不斷努力,世界上就沒有做不到的事。(p93) 當你遇到困難時,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下手,也許妳會覺得容易許多。(p96) |
三●我的觀點: |
一般認為得到地位、財富、名聲和婚姻等,雖然不一定快樂,但這些方面一點也沒有的話肯定快樂不起來,硬實力和軟實力人人都需要。所謂硬實力,就是外在的財富、地位等;所謂軟實力,就是內在的信心、悲心、智慧,或道德、學問等。如果人只有硬實力,沒有軟實力,一旦硬實力受創,心就會崩潰。 我們汲汲營營地追求快樂,最終可能發現,大多數的成功人士,在取得了財富後,還是不快樂,最大的原因來自於,我們弄錯了快樂這件事的本身。快樂跟金錢多寡無關,快樂是一種心境、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態度。財富與金錢無法讓你更快樂,財富能買到快樂,但快樂的本身卻跟金錢沒有關係,快樂不是你有多少東西,而是因為你能樂在其中;快樂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因為你能自得其樂。去觀察那些幸福的人,他們並非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而是去看已經擁有的東西。因為知足了,要求就少了;要求少了,人就幸福了! 金錢能夠讓我們快樂的原因,在於它能夠獲得創造快樂的物質,但金錢本身卻跟快樂沒有關係。金錢不該是目的,而僅僅是一種手段,獲得財富不會讓我們更快樂,能不能快樂其實取決於自己,因為,即使沒有錢,我們還是能夠過得很快樂,快樂的關鍵不在於計較你沒有的,而是珍惜你已經擁有的;快樂的關鍵不在於跟其他人比較,而在於你能否活在當下。 知名作家何權峰認為,幸福,不是人生的經歷,也不是擁有的東西。如果你不快樂,並不是因為你沒有理想的工作、車子或孩子;也不是生活中遇到什麼狀況,而是因為你沒有正確的「幸福觀」。財富並不是獲得快樂的唯一方法。 顯而易見,物質慰藉無法滿足貪得的心。 我們的日常所需可以輕易地滿足,但是我們的欲望卻貪得無厭。所有偉人都過著一種簡單、高潔的生活,盡量學習自我克制,遠離淫慾、浪費精力的生活。 而且欲求愈少,快樂愈多。 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曾說:「要使某人快樂,不必增加他的財富,只要把他的欲望拿走。」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知道什麼對自己最好、清楚自己的需求為何,哲學家康德認為,人類最珍貴的資產就是理性,人類行為是否合宜、思考是否合理,端看我們是否能獨立地妥善運用這個理性─換句話說,我們必須也應該依據本性、不受污染地運用理性做出判斷。 財富只是滿足了食衣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是吃高等餐廳滿足口腹之慾或是住在大豪宅裡,以後多餘的錢財,只是達成某個目的的手段。然而,我們往往分不清手段和目的,為了財富而犧牲快樂的目的。一些研究顯示,財富與快樂的關係和大多數人的想像頗有出入。 心理學家麥爾斯在一項廣泛的跨文化長期研究中發現,物質財富和快樂之間沒有太大相關性,唯獨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的赤貧階級例外。過去五十年來,雖然許多國家的人民都變得更富有了,他們的快樂程度卻不升反降。 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是,有些人一旦獲得了物質財富,竟然比追求財富時期更苦悶,所以在做決定和判斷時,我們也習慣將注意力擺在物質層面而非情感層面,因為物質可以計量,比較容易估算價值。所以我們比較重視可以評量的事物,而輕忽不可評量的事物。 |
四●討論議題: |
有錢就能買到所有東西嗎? 財富和快樂你會選擇什麼?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