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02 特優
作  者: 洪慈蔚 
參賽標題: 憎恨的原貌
書籍ISBN: 9574556123
中文書名: 憎恨的原貌
原文書名: Hatred:the psychological descent into violence
書籍作者: 威勒•蓋林
書籍編譯者: 梁淑慧/倪履冰/許國城
出版單位: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4年3月31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1941年,波蘭東北部傑瓦本城,約有1600名猶太人被當地波蘭人殺害;1995年7月,7000多名波斯尼亞穆斯林人在斯雷布雷尼察聯合國保護區遭塞族軍隊屠殺;2001年9月11日,紐約及華盛頓地區的恐怖攻擊造成了數千人喪生,而同時間,新聞卻播放著阿拉伯人在街上跳躍歡呼,為此悲劇高興不已的畫面;……

二●內容摘錄:

  也許偏見較不邪惡,但不代表較不危險。(p.34)

  本質上憎恨不過是一種情緒,但是在人際關係中它卻顯得複雜。(p.42)

  在文明社會中,恐怖份子的威脅似乎說明了我們的文化缺乏文明的約束。(p.48)

  憎恨的跟埋藏在正常的表現下,遮掩了它的深度和盤根錯節。(p.243)

三●我的觀點:

  作者威勒•蓋林先生把本書定名為《憎恨的原貌》,主要是因為本書的內容是從心理學及精神醫學的角度,帶領我們進入憎恨者的內心世界,探索這股看不見卻極具殺害力的憎恨原型。當初我會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在於它的書名《憎恨的原貌》,當我看到書名是在談憎恨時,心情變得有些沉重,但是對於這本書的內容感到相當的好奇。當我開始閱讀之後,我對於作者分析人性的邪惡面以及負面情緒的多樣性和深奧性感到驚奇而且覺得有同感。

  本書總共分為五篇。作者先是帶領讀者了解人性的多變性與適應性,藉著國際間或小村鎮上人們帶著憎恨,傷害人類的恐怖實例告訴我們,世界上確實有人生病了,他們是心理生病了,因而呈現病態的心理狀態,作者強烈認為,若只是以心理狀態的方面看待心懷憎恨的人,而忽視道德規範,則該是推翻治療取向的時候了。

  憎恨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情緒,我幾乎沒有過這樣的情緒,頂多是不喜歡的程度而已!但是放大來看,它卻是一種對人類有著強大威脅的情緒。世界上有很多起殺人案件都是起源於人對人、人對事甚至是自己對自己的憎恨才發生的。像書上指出「憎恨犯罪」總共分為3種。第一種是以欺負比自己弱小來滿足自己的;第二種屬於對他人的攻擊;第三種則是因為對政治、宗教或歷史等背景所造成的意識形態狂熱。在現實世界的確有發生,像校園霸凌是第一種,情殺屬於第二類,而長久的以阿衝突就是第三種原因。

  作者本身其實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作者非常推崇佛洛依德的貢獻。他認為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有著「非理性」的地方,只不過正常人與病態者的差別就在於道德規範,他擔心佛洛依德對責任的定義雖然能夠讓大部分人們接受,但是卻也造成了一種隱憂,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精神科醫師很照顧病患,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不該拿來當作辯稱無罪的藉口,心理有病即使是事實,也不能拿來當作除罪化的依據。

  書中常常會出現佛洛依德的學說,以前我就有聽說過這位心理學大師,作者引述了他的話,「佛洛依德認為即使是精神病患大放厥詞或無意的亂語,我們都不應該輕忽!」就可看出作者對他的認同。心理狀況的異常在一開始時就應該要注意,作者還舉了些實際例子來深入分析「精神病患」與「精神變態」之區別。「精神病患」通常沒有能力與現實連結於一起、全部心力都專注於自己、孤獨缺少社會接觸,他有可能傷害他人,但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傷害者;而「精神變態」則是善長於操控與利用他人,視他人為獵物,喜歡利用他人來當作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毫無羞恥與罪惡感。所以,由此得知,心理變態是比精神病患可怕且有威脅感。

  作者呼籲人們要面對憎恨、監控憎恨者文化,道德世界是人類的保護區,每個人都有責任用心學習如何照顧它,這樣社會才能安定,世界也才會有和平與安全。也因為書中內容的易讀性,使得高中生的我對於這種專業理論的書籍讀來不致費力,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了解人性、關懷人類與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因為它可以幫助你自我成長和了解他人。

四●討論議題:

  人有許多情緒反應,請問你認為哪些情緒反應較不健康?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