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310 甲等
作  者: 李惟歆 
參賽標題: 人與土地
書籍ISBN: 9789868823600
中文書名: 人與土地
原文書名: 人與土地
書籍作者: 阮義忠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年月: 2014年6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阮義忠,23歲開始攝影,喜歡用鏡頭記錄台灣,曾出版台水謠言、四季、告別二十世紀、當代攝影大師等書。

他走遍台灣農村,希望找到以往與土地之間的感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重返曾經走過的土地,尋找早年的風貌,藉由每一次的旅程,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鏡頭留住人性的美、對土地的感恩依賴、對天的敬畏與對物的珍惜,讓現代人找回心靈家園。

 
二●內容摘錄:
一出莊頭卻豁然開朗,彷彿世外桃源。(P.12)

晨曦剛由車邊山頭映上天際,一夜凝聚的露水被蒸化在空氣中。(P.15)

一切文明的痕跡都印証了它僅是歷史的過客。(P.34)

獨自守著形同廢墟的荒涼村落,彷彿被文明遺棄了一般,孤寂可愁可想而知。(P.38)

被遺忘倒也是一種福氣,能讓樸實純良的風氣及民情盡量保存久一點。(P.58)

水田的嫩苗被汪汪的水泡著,映出一方方美麗的蒼穹。(P.60)

完美的狀況存在於不完美的隙縫中,只對心有祈求的人發出召喚。(P.85)

鏡頭中的畫面卻彷彿是我的夢境,古老傳說中的蘭嶼就應該是這麼的寧靜、平和。(P.116)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記錄了1974年到1988年之間台灣農村的畫面,每張照片都有一段故事,藉由對土地的感受,留下美好的感覺,有很多事物都在改變,都在逐漸消失,如果能用相機記錄下來,就能成為永恆,攝影師最大的挑戰在於感動得當下,也在創作。

台灣不大,但是卻值得去欣賞、去發掘,從古蹟、農村、原住民的生活、傳統行業到自然美景,都有真實又親切的情感,作者以動人畫面及文字,來表達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愛,雖然所記錄的故事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但是透過作者的眼睛及觀察力,讓我進入時光隧道,走進四十年前的台灣。

台灣的風景優美,但最美的風景是人,不同地區的人情與特色,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照片引領著我們去感受人間的溫情,尤其在生活困頓的農業社會中,有些人辛勤工作,但僅僅只能溫飽而已,可是他們卻甘之如飴、不以為苦,深愛家鄉的人們,放棄去大都事打拼的機會,自願留下故鄉,從春耕到冬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工作,為自己所愛的家人努力不懈,吃著台灣米,喝著台灣水,呼吸著台灣空氣,感覺真好!

現在的年輕人,整天忙著上網,玩3C產品,很少用眼睛觀察,用心體會,書中的攝影作品及文字敘述,都是作者一步一腳印走訪台灣各地,留下珍貴的資料,每張照片都以黑白呈現,這種古樸自然的方式讓人印象深刻,有時看著照片,腦海中會自動想像一些故事情節,彷彿我也置身多年前的時空中,看者他們耕種,編織或嬉笑。

由於作者以一種懷舊的手法拍攝及撰寫文字,所以每一個主題都不是長篇大論,但是閱讀時,總是會被牽引著,去思考一些事情,例如介紹台南關廟區的山西宮,建廟已經三百年,作者看著新廟重建,擔心舊廟將會面臨拆除的命運,除了不斷按下快門,留下老廟的神韻,也感慨新舊事物為何不能共有共存,舊的事物為何不能好好保存,一旦拆除或破壞,永遠都無法復原,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新舊交替的問題,如何保留祖先們留下的好傳統,我們也要留給後代子孫美好的事物,好的創新和好的傳統,都要一代傳一代。

作者長年來以照片說故事,他常說:「拍照令我著迷」,因為每張照片可以讓人回到過去,又能把握當下,藉由照片讓時間停止,有時調整鏡頭焦距時,偶而清晰,有時模糊,如同的記憶,不管的是何時發生的事情,不管是否清晰,都是生活中的點滴,我雖然不擅長攝影,但是翻閱自己的照片時,也會寫下當時的感覺,讓照片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想像,也為自己的成長過程,留下屬於自己的回憶!

時代的巨輪轉動快速,許多人事物都逐漸消失,如果不用鏡頭及文字真實記錄下來,這一輩的年輕人無法了解上輩子人們的生活,想法或情感,很難想像四十年後的台灣,將是什麼樣的光景,把握現在,活在當下最重要。証嚴法師曾說:「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但生命的寬度和深度操之在我。」在有限的生命中,要留下什麼值得驕傲喝采的事呢?我會好好去思索一番!

 
四●討論議題:
比較台灣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每個時期都有許多值得探究的人事物,過去三、四十年的台灣,民風純樸,教育不夠普及,生活清苦,每個家庭子女成群,慢慢地,經濟起飛,許多人的生活水準慢慢提升,走向小家庭的生活模式,社會人口高齡化、少子化也衍生不少的問題,未來會有什麼變化?許多人都在預測,不管如何改變,保有樸實純潔的本性,才不會愈變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