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2 優等
作  者: 陳奕柔 
參賽標題: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書籍ISBN: 979866873232
中文書名: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簡媜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INK出版
出版年月: 2007年6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我希望這趟旅行中關於小學教育的種種見聞實錄,能展現異於教育理論的親和力與臨場感,讓「小學部隊」同胞們──包括小朋友、老師與父母──從中獲取活力與熱能,遇事我總想,為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這些觀念與作為雖然「保證」了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可能逐步扼殺「閱讀食慾」與「學習的興奮感」使之從小就是個「投機客」──要考的才讀,不考的不讀。最後,變得像大多數的我們一樣:離開學校就不再看書了。

 
二●內容摘錄:

  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為自己負責,你要牢牢記住『責任』兩字,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是光榮的。(p.202)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像春風吹來,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我希望每位老師教學的青春永駐,即使白髮如霜亦不覺疲倦。我希望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遨遊知識殿堂。(p.244)
 

 
三●我的觀點:

  看完了這本書之後,全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在開學時所送給學生的禮物了,在台灣開學時學生收到的是一堆的通知單,無數的作業,但書中美國老師所送的見面禮是牙籤、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 、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糖果。總共十二樣,每一樣都代表著不同的意思,從此地方就可以看到台灣與美國的教育方式是如此的不同,台灣給的是制式化、填鴨式的教學,學生的思考只有對錯,沒有互相的琢磨;美國所給的是思考模式全自由,即使錯了也是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走回正路,而不是直截了當的指責,這樣不同的教育之下,產生的人格特質自然差異甚大!台灣學生多半「規格化」,但不是指品質良好的規格!

  再來是成績單,我們拿到的成績單全是各個科目的一堆數目字,家長只看最後的結果,結果好的人那就不說了,如果是慘不忍睹的結果的話,接下來所伴隨的必定是一連串的責罵,甚至家長會干預老師的教學方式和評分標準,接下來就是小孩對學業的排斥了,但反之,美國的成績單是包涵了努力程度、成績、程度等等,這讓家長看到全方面的,而看到的也不是阿拉伯數字,而是代表等第的ABC…這讓家長所看到小孩是能在進步的空間,而不是成績比較,這不是拿台灣與他人比較,而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每次在想,報章媒體常會說教育出了問題,但為何明知出了問題還不能對症下藥?雖然我知道這問題並不是單方面的,但,總得有具體改善之道吧!否則,學生、家長、老師、社會國家,全都會成為輸家!
 
  本書還有一篇令人感觸很深的段落,很多人說台灣人有愛心、且樂於助人等誇讚,其實個人覺得不然,很多人看到一些有殘缺或是與正常人不一樣的人,常都是以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如果我們真的如此的棒,那為何公共交通工具上處處貼了讓位的標語?那是因為我們都只是從小被灌輸道理,但卻沒人解釋這道理,讓我們只是淪為形式化!在本書有段篇章說,一個拄著柺杖的男孩和一群學生一同等校車,那些學生們是完全自發的先讓那位不方便的男孩上了公車,就連平常的惡霸學生也是如此,不需別人的提點就能如此的有自發性,這就顯現了他們的愛心、同理心並不是在反射動作內,而是打從心底所散發出來的,這真的很值得我們來學習。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許多與台灣不同的教育方式,作者在兩地都生活過所以更能展現出兩地的不同,也能看到台灣與外國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思考邏輯,我認為在一個自由風氣十足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學習,跟在制式化的教學方式下,成果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光是就開學第一天所收到的禮物就會讓學生有很不一樣的想法了,或許我們不能完全採取美式教學,但還是值得我們去參考的,看完這本書真的能感覺到這位老 師的用心之處,但不可諱言台灣也有許多認真盡責的老師,只期望,台灣的教育能讓我們看到春天!
 

 
四●討論議題:

  美國老師所送的見面禮是牙籤、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 、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糖果。總共十二樣,其中你覺得讓你體會最深刻的是哪幾樣?請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