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選擇這本書是因為裡面,對於人性的描寫十分的生動,給我一種女主角有好幾個人的感覺,題材十分的新穎,拿到書時,我的感覺就告訴我,就決定是它了!
白茅作為轉學生進入了校園,在鄰座的同學茱萸的幫助下,良好的融入了班級,茱萸並非是本名,只是個綽號,茱萸的本名叫做惠,在日文的念法裡頭是念作MEGUMI,而茱萸念作GUMI,而茱萸的日語念起來很像軟糖,所以白茅覺得十分的特別,校園佔地滿大的,不同的教室像是音樂教室、視聽教室等等有特殊用途的教室都配置在不同的校舍中,茱萸以迷宮學園來稱呼這一所學校,白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記住了班級所有同學的姓名,同時也習慣起了新班級以及學校環境,還交到了好多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個轉學生能夠如此迅速地融入完全是因為茱萸的關係,樂於助人的茱萸是班上的核心,茱萸引導著對話的重心,將白茅推進其他的圈子裡,由此可見茱萸的個性實在是太好了,好的甚至不像一個正常人,因為看起來柔弱又善良導致她被盯上了,明明很好的個性卻成了牽連進校園霸凌的重要因素,一連串的欺凌,精神崩潰之際,九個人格顯現,對那些欺凌之人採取報復手段,狡猾,暴力,多重面相的她在擺脫霸凌事件後開始迷惘,漸漸地迷失,所幸在茱萸自殺前剎那,白茅趕到現場並阻止了下來,在最後的最後,他們手搭著手回到了他們間的秘密基地,然後時間點又回到了小說的楔子,沉眠的人格在那邊緩緩地甦醒。
這本小說老實說,十分的沉悶,小說的劇情發展太過於緊湊了,重點的集中放置在尾端,沒有那種婉和的轉折,也沒有駭人聽聞的爆點,從頭到尾都在明確的彰顯霸凌這一件事,似乎是畫地自限了些,導致沒有辦法好好的發揮,光是角色的對談就可以很清楚的看見,作者在這方面的描寫技巧有些欠缺。
這本書對我來說的魅力是心理疾病,除了女主角茱萸,連男主角白茅也是一位解離性人格疾患,很多人沒有去了解自然會把解離性人格疾患和人格分裂患者畫上等號,但其實並不相同,兩者是相似但卻相異的東西,這個解離症是個流行病,但卻鮮為人知,它就像是依附在人身上的影子一樣形影不離,也許你也擁有但你並沒有自覺,每個人格都像是個相異的個體,只不過是活在同一副軀體中,形成一個像是共存的關係,他們會輪流控制你的軀體,性格、習慣、記憶是個別擁有的,也因此會造成記憶的斷層,大腦真的非常的神祕,我從小就希望長大後能夠成為一名魔法使,能夠信手操縱魔法,我在想,世界上有著許許多多奇妙的事物,過去的科學家看到如今的科技可能會驚呼一聲,然後難以置信地爬出棺木吧?愛因斯坦的腦域也僅僅開發了百分之十三,人就如此的聰慧,那麼腦域的開發在向上提升,是不是會出現什麼不得了的東西呢?雖然只是空想,並沒有實際的案例能夠指出大腦的完整功能,可是多重人格的出現,不正是代表著更多得可能性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