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15 甲等
作  者: 曾智聞 
參賽標題: 無花果
書籍ISBN: 957-98971-6-6
中文書名: 無花果
原文書名: 無花果
書籍作者: 吳濁流
書籍編譯者: 鐘玉芳
出版單位: 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1995年7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吳濁流,出生於西元一九零零年卒於西元一九七九年,台灣新埔鎮人。畢業於日治時代的台北師範大學。終戰前曾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公學校教論;戰後又任職省社會處事員,機器事業公會職員。著作有《亞細亞的孤兒》、《功狗》、《無花果》等。《無花果》這本書就像是訴說吳建田先生前半生的自傳,詳實的寫出吳建田先生為文學、教育甚至社會而現身的心路歷程。西元一九九六年台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建有”吳灟流館”。

 
二●內容摘錄:
無花果,雖無賞心悅目的花朵,卻總能在被踐踏的土地上,稍稍的結起累累果實。{ p1}
沒有波瀾的人生,沒有慾望的人生,雖無為而平凡,可如今想起,卻又覺得那一段日子是最幸福的。{ p68}
回顧本省人社會的現狀,和日本人競爭期間,道義的心之高並不輸給日本人,但一旦這種競爭對手消失時,就不會不能自動的去行動,使得道義慢慢崩潰,這是十分遺憾的事。{p163}
我們的祖先,經過無數的艱難辛苦與努力建設起來的村莊,每一寸地都有祖先所留下的汗、血與淚。{p6}
 

 
三●我的觀點:
  《無花果》這本書呈現了台灣人不屈不饒的種種精神,就算是即將瀕臨死亡,可是不到最後的一秒鐘也不會放棄治療,不讓病魔輕易的打敗自身,這就是台灣人的樂觀。從《無花果》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作者吳濁流先生看待文學和教育,以及國家定位的種種觀點,其思想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討的。因為他是這麼相信未來的可能性,就算他明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仍然願意為此一搏,相信茫茫人海之中如能有一個和他相仿的愛國發聲者,必定能夠為國家吸引來更多的同道中人,而這些人所發表的言論,將能成為一股很大的推力,讓那些有想法卻迫於形勢而不敢表明的人,身上彷彿開出朵朵的太陽花──太陽花代表著向希望邁進並勇於發聲。人是群聚的動物,一個人時膽子可能很小,可一旦有了同袍就不同了,人會變得堅毅不拔、義無反顧。這是書中帶給我的啟發,它在我內心的深處留下了劇烈、深刻的迴響,這也使得我相信,這世界仍然有正義之聲的救國之言。

  我認為本書作者吳濁流先生有句話說的很對,「建設身心寬裕而自由的台灣,就是住在台灣的人的任務。」從這一句話可以看的出來,吳濁流先生想要表達外省人和本省人都是住在台灣的人,既然大家都是台灣人,那還分什麼先到後到呢?這樣區分又有什麼意思呢?

  還記得數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現在回想起來真令人不寒而慄。好不容易等到大戰結束的台灣,本以為可以不再受外國人欺負,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個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總督府,相差無幾的行政長官公署。無軍紀的軍隊、好貪污的官吏,在在讓台灣人民由希望轉而失望,最後忍無可忍,導致二二八事件這樣的悲劇。台灣光復原本應該是件大大的喜事,可就因內外省人間的誤會、摩擦及台灣人民對當時來自「祖國」消極統治的不滿,而爆發這場激烈的衝突,最後還導致台灣社會菁英嚴重的斷層。我想,假如當時外省人不要歧視內省國民,或所謂的祖國能夠積極點的看待台灣人民的需求,當官的大人能適當整頓當時蕭條荒廢的經濟和凋敝的民生,而不是「官商勾結」,導致數百萬人活活餓死在街頭,可能就不會有這場摩擦了。

  《無花果》的作者一再強調,希望台灣人民能真心的共同為這塊土地而奮鬥,這樣才能將台灣真正建設成一個美麗島。所以我認為目前政治上,所謂的「新舊台灣人」這樣的名詞應該除去,因為大家都是台灣人,都住在這片土地上,若無法同心又如何能斷金呢?所以根本不需要分什麼誰先到誰後到,大家都應該和氣生財、和平相處才對。而我們這一代該做的,是怎麼學習包容和解決台灣島上多元文化的衝擊,這樣才能確保不會再有第二個「二二八事件」的出現。
 

 
四●討論議題:
  現今世界各個國家中,還是有許多種族歧視或土地紛爭,我們應如何看待及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