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8 優等
作  者: 林欣柔 
參賽標題: 偷書賊
書籍ISBN: 9789866973420
中文書名: 偷書賊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馬格斯.朱薩克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木馬文化
出版年月: 2007年7月
版  次: 初版二刷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這是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撼動死神的故事。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本書的背景是希特勒統治下,戰爭紛亂的德國,描寫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在偶然下,偷了一本掘墓工人手冊,在慢慢的學習下,他學會識字,他透過文字感受到力量,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因此展開了他的偷書生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以文字來豐富自己的世界。


 

 
二●內容摘錄:
1用一位旁觀者的角度,以撰寫回憶錄的方法,娓娓道來偷書賊的一生,那人不是別人,是死神,死神一面工作,汲取亡者的靈魂,把靈魂送上通往來世的輸送帶(P.21)
2一個機會會直接帶出另一個機會,正如危險招致更多危險,生命創造更多生命,死亡引發更多死亡。(p.74)
3對麥克斯.凡登堡而言,生活是冰冷得水泥與消磨不完的時間。幾分鐘的時間讓他感到痛苦。熬過幾小時的工夫是懲罰。(p.222)
4精采的說書方式,是「偷書賊」獨到的特色。有時死神也會流露幽默的一面,祂喜歡人類形容自己的模樣「鐮刀」、「骷髏」,並為自己加註「天冷的話我只會穿上連帽黑袍子」(P.271)
 

 
三●我的觀點:
  生長在安和豐足的台灣,從不曾經歷戰爭,砲聲隆隆、火焰漫天的景象只存在電視新聞裡。歷史教科書中,隔著螢幕、圖片、文字,戰爭只是個事件,一場人類的災難,卻有些遙遠而事不關己。但隨著《偷書賊》書中的小女孩,我走過了二次世界大戰,歷經了殘酷的戰爭,看盡了人類的愚昧、冷漠,也見到了人性的溫暖。戰爭不再只是個歷史事件,而是人類血淋淋的傷痛。作者透過各種比喻的寫作手法,以「文字」、「雲朵」、「天空」、「顏色」等生活周遭的事物,襯托當時戰爭的殘酷、人性的醜陋面。我很喜歡作者用「顏色」貫穿整部故事劇情,故事一開始和窗外的雲朵一樣淨白,待主角進入故事、書本顏色、天空色彩變更、漢斯爸爸眼睛的銀色光澤、老舊手風琴上的黑白琴鍵、戰爭的起落、無數猶太人死去的容貌、遍地血流成河的鮮紅、莉賽爾老年死時的午後藍,在書中看到成千上萬的幻想色彩,每個色彩中都有各自所表徵的意義。

書裡從死神的角度說二次大戰德國的故事,在夜裡看會越來越清醒,反而不會助眠。死神解釋了那段期間他收拾了兩千萬個靈魂的故事,他抱怨自己工作量太大,他告訴讀者他沒有手拿鐮刀,只有在冷的時候才會穿上連帽袍子。我們大家都誤會他了。偷書賊偷了掘墓人的手冊之後,又陸續偷了其他幾本,在偷書的同時,她的閱讀技巧就如同德國人對付猶太人的花招一樣越來越流暢,甚至在防空洞中以自己讀書的聲音安撫了其他的人。那一段非常動人。書,它的力量竟然會那麼的巨大,可以幫助莉賽爾度過難關,讓他在痛失親人後還有個依靠,真是不可思議阿。

如果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空背景是發生在台灣這富足的社會,那大家是否會更珍惜讀書的機會?說起來也很奇怪,台灣的學生每天讀書超過11的小時,但真正讀書的目的是在哪? 很少有人去思考過,當書變的不是那麼容易得到時,那該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你可以吃不飽,睡不暖,但不能沒有東西支持著你的心靈。心靈的空洞會使的一切能量泉源都消退下去,讓生活變的低沉。看完這本書後,比較起來,慶幸我們自己並不是生活在那樣動盪不安的年代裡。當現在生活好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究竟會怎樣? 是像莉賽爾一樣熬過苦難,堅強的活下去?還是整天行屍走肉的等著下個未知的空襲呢? 讀書,真的是我們最後一張王牌,少了他,生活不再如從前,世界也將會有所改變。

閱讀完本書,更讓我不斷思索著人類何以無止境的複製戰爭悲劇?是因貪婪?抑或種族歧異使然?正如本書提及的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致多少家庭破碎,若無一股善的力量支撐,怎能承受而有繼續活下去的意念呢?在縱觀今日國際間瀰漫著一股詭譎不安的氛圍,隨時都有爆發核武戰爭的可能,這難道不是一些野心家和武力強國所該檢討的嗎?
 

 
四●討論議題:
德國曾經為二戰侵略多國而道歉,難道日本不該為侵東亞各國而道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