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06 甲等
作  者: 楊貽棠 
參賽標題: 永不拭淚: I 相遇
書籍ISBN: 9789863420811
中文書名: 永不拭淚: I 相遇
原文書名: Torka aldrig tarar utan handskar: 1. Karleken
書籍作者: Jonas Gardell
書籍編譯者: 郭騰堅
出版單位: 三采
出版年月: 2014/01/24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永不拭淚 I 相遇》是一本同志文學,是永不拭淚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80年代的斯德哥爾摩,一個客易被遺忘的時代,一段永誌不渝的愛情,一場自由與選擇的反覆辯證。
拉斯穆斯高中一畢業便離開家鄉,前往斯德哥爾摩追求屬於他的人生,文中穿插過往與現實,字句優雅深動人心。

 
二●內容摘錄:
來不及了,他就快要墜落了。重心錯位,位能轉換為動能,身體直墜而下。當年,他才七歲。全家在海邊的夏季小屋度假,那是他們的瞭望臺。他爬上陽臺欄杆,問父親:「從這裡掉下去,會不會死掉啊?」從這裡掉下去,就是犯了罪過。
我希望在我的生命裡,能愛上一個愛我的人。(p.248)
我是那森林裡白色麋鹿,我的存在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封面)

 
三●我的觀點:
在80年代,同性戀不被社會所認同,主角班傑明與拉斯穆斯的相遇,改變了他的一生。初次在同性酒吧與人接觸,認知自己,內心種種的經歷路程。同性伴侶的相遇、陪伴、分離。

文中:「在一片濃妝豔抹、招搖過市的人潮中,在一片高聲笑鬧、喧嘩嘈雜中,在狂歌縱舞的人流中,有個中年男子,身穿潔淨的墨色西裝。他靜靜地走著,沒有跟著呼口號,沒有引吭高歌,更沒有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他只是跟著群眾走著。」描述著班傑明在城市中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但是故事的結局是:「他的愛人已死;三十年來,他卻忠貞不渝。他的愛人死於病毒感染;二十五年來,他卻與病毒共存。」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很像劇本,書的原名是:「戴上手套拭淚」我很喜歡作者使用的字句,不但優美又深動人心,劇情發展緊扣心弦,耐人尋味。

書中的同性戀情侶在承認自己出櫃的同時,還要面對自己內心的掙扎和夢想破滅的挫折,特別是當他們面臨到世界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美好,那種放棄一切和想要在絕望中抓住什麼的感受。

人無法單獨活在這是上,活著總是很怕寂寞,害怕最後只會剩下自己一個人,我感到很悲傷,在他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壓抑的內心和校園暴淩的夢魘,世界在他的眼中是綁住他的腳的鐵鍊,他活得很不自由,在他有了機會可以遠離居住的小鎮時,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他在出櫃的面前徘徊著,猶豫著自己該如何做,才能成為同性戀時,他走進了雜亂的圈子裡,妄想著可以找到和他一樣的人,找到愛他的人,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只是讓他的靈魂更墮落,走向自己無法想像的黑暗深處,因為他在愧疚於背離父母的期望的同時,也為渴望得到愛的自己感到悲傷。

閱讀完這本書,我內心百感交集,為同志內心受打擊感到難過,班傑明小時候和爸爸去打獵,在森林中看到了白色麋鹿,爸爸曾說:「白色麋鹿不應該存在,應該要被獵殺的。」我為班傑明感到難過,白色麋鹿就像班傑明一樣。同志在社會上很特別,可是就該被說不應該存在於這世界上嗎?

我是那麼難過,就像有些事它就是發生在你身上了,你無法去改變,只能一直把壓力藏於心深處,不光是同志,比特別的一些人,像是天身有殘缺,疾病...等,和一般正常人不一樣,卻常常被人說不好聽的話,被受打擊。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對待每一個人,在這個開放的世代,同志議題還是能在社會版面鬧得沸沸揚揚,不管一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是人家的父母生的養的,沒有資格去打壓他人,我學到了同理心。另外,書中提到許多同志為自己打抱不平很多真實歷史。

 
四●討論議題:
同志在早期容易得性病,但卻無法醫治,只能等死?
同志也是人,該如何向大眾推廣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