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4 甲等
作  者: 曾筱淇 
參賽標題: 《最後的演講》閱讀心得
書籍ISBN: 9789861751160
中文書名: 最後的演講
原文書名: The Last Lecture
書籍作者: 蘭迪•鮑許/傑弗利•札斯洛
書籍編譯者: 陳信宏
出版單位: 方智
出版年月: 2008年7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蘭迪•鮑許是一位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2007年8月,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這場充滿幽默、啟發性及智慧的演講廣獲迴響,之後由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採訪了蘭迪教授53次,寫成了這本精采豐富又讓人動容的──《最後的演講》。
 
二●內容摘錄:
「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蘭迪•鮑許(第10頁)

「......磚牆之所以存在,是為了阻擋那些其實沒有那們想要這件東西的人。磚牆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排除那些人。」(第94頁)

你如果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至少得到了經驗,兒經驗通常是你能夠提供給別人最珍貴的東西。(第178頁)
 
三●我的觀點:
「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蘭迪•鮑許(封面內頁),他就是《最後的演講》此書的作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我看到了他確實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但不僅如此,我覺得他還是個很用心在豐富自己生命的人,並懷有許多我覺得異想天開、與眾不同的夢想,比起那些活的很久卻沒有夢想、目標庸庸碌碌過完一生的人,他不斷努力完成夢想的人生顯得更加地有意義。他的生命雖然不長,但是深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這的同時他還是個罹患胰臟癌的患者,但就算是這樣,在他的演講中,說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非死亡的恐懼;在他的書裡,談的是人生的重要議題,不是臨死前的偉大箴言。

在這本書裡,其中有幾回是我覺得有趣又有智慧的章節,像是〈平房裡的電梯〉,作者在經過父母的同意後把腦子裡所想的東西畫在自己房間的牆上,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就是不同於一般人,如果換做是我,或許曾經我有想要在牆上塗鴉的念頭,但我不會去問可不可以,因為想也知道不行,更不會去做,就像是有一個框框一樣,我們總是知道這個能做、那個不能做,能做的,做了是應該的;不能做的,做了就是白目。而作者卻跳脫了這個一直以來限制我們所作所為的框架規範,他的父母也是,竟然允許他這麼做,對於我,感覺上是很不可思議的,也羨慕作者可以有這樣的發揮空間。

〈別怕當第一隻企鵝〉,這一回的目的是在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就算你沒有達到目標,至少你學到了一個經驗。而作者也在自己的課堂上設立﹝第一隻企鵝獎﹞,給大膽嘗試新構想卻沒能達成的學生,讓學生們知道雖然他們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卻學到了一個別人沒有的經驗。唯有失敗的人知道該怎麼避免失敗(第177頁),這就是經驗的累積。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前面出現了一道牆,那是為了擋下那些決心不夠的人。」在〈絕不放棄〉這節,作者為了爭取上大學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終於錄取了。人的一生中總會碰到一些挫折,甚至是失敗。當你遇到自己無法突破的瓶頸時,你會加倍努力地用盡所有辦法越過這道牆,或者是讓這道牆發揮它的作用擋下你們這些不夠渴望達成目標的人呢?還在當學生的我,最常遇到的挫折就是,數學不會算、化學聽不懂,明明就很認真,考的卻不理想,很多和課業有關的問題,但只要你用對方法,把該做的做好,一步一步朝自己的目標前進,國中時我的數學就是從理解題意再加上常練習,分數才從原本的不及格到基測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成績,可見用對方法和有毅力堅持去做,是跨越這堵牆的不二法門。

不論是在演講中,或是書本裡,我看見了一個樂觀面對自己病情的癌症者,也看到一位平凡的父親,思考著如何留下最後一章給自己的孩子,或許這是他最後希望的,能為孩子們留下一些真實一點的回憶,而他也實現了,在這他討論夢想的過程中。從夢想開始,從夢想結束,從兒時的夢想到發現新的夢想,他一次一次突破困境並實現夢想的精神,我想就算他不能陪著孩子們一起成長,但他所留下的築夢精神也足以影響孩子們未來的發展。
 
四●討論議題:
一個走到生命盡頭的人,還能如此樂觀的和大家討論夢想,真的不簡單,加上他的築夢精神,讓我覺得生命的長短其實並沒有那麼的重要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