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6 甲等
作  者: 李雙倪 
參賽標題: 一隻鉛筆的承諾
書籍ISBN: 978-986-272-6
中文書名: 一隻鉛筆的承諾
原文書名: promise of pencil
書籍作者: 亞當•博朗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商周出版
出版年月: 2014年8月7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這本書是有關一個基金會的書,創辦人是僅僅一位25歲的上班族。因為家中有著曾經體驗過德國屠殺營的祖父母,以及目睹戰亂過後的貧乏的父母。所以作者的家庭才會是一個豐衣足食、家教嚴厲幾乎什麼都不缺的。作者曾也以為就這樣按著祖、父母的期望和社會的觀看走著。但當他這樣想的當下,心中越是不明白,為什麼我一定得按著這樣道路走呢?直到他參加了大學的一趟環遊世界之旅,才有所改變。
 
 
二●內容摘錄:
如果這其中的任何故事,觸動了你內心的某樣東西,聽從那頭腦要你忽略、但內心呼喚你追尋的持續感受。夢想實踐家和做夢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剛開始細微的動機轉成立即行動的決定。踏出開始的一小步,然後追隨你渴望留在身後的足跡。(p.19)
對我而言,鉛筆是書寫的工具,但對他來說,那是一把鑰匙。那是一個象徵。一扇通往創造力、好奇心和可能性的門。(p. 59)
當信仰收到考驗時,你只要相信前面有一線曙光,並繼續往前邁進。(p. 78)
 
三●我的觀點:
本書的封面和背面是真實的照片,照片中的孩子拿到鉛筆的臉上,蘊含了多少的喜悅以及不可思議。

在大學時期的一趟驚險旅途中,在印度的路上遇見乞討的小孩,於是作者問了男孩:「全世界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孩子滿懷渴望的回答:「一隻鉛筆。」這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卻啟發他創立「鉛筆的承諾」。作者在利用公司的打工,一方面朝著華爾街的方向前進,一方面在25歲生日那一年以25美元創立了組織。更在短短的五年,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全世界蓋了兩百多間的學校。他證明了任何人都有能力發起重要的活動,帶來影響。

每個人都必須明白自己所做的這件事的意義。就譬如作者:要從一個工作環境如此好的地方離開,甚至是放棄高薪,選擇日子漂泊不定,三餐簡陋,生命危險的背包客,去拯救無數的希望,這些一但下定了決心就沒有改變過的想法,無論受到家人的反對還是社會的排斥,他從未放棄過一點點的希望。

其實一開始成立POP(promise of pencil) 並不是那麼的好過,第一場的大專演講會上總人數只有五個,扣掉四位工作夥伴,也就是說觀眾只有一個人,後續的第二場演講也只有八個人。作者不旦沒有感到沮喪,反而更積極的努力,因為他知道,只要努力的讓這些少數的人瞭解他的用意,即使人數多也無法勝過那些人。也因為有這樣的堅韌,讓那些來聽演講的人都被他的話認同,他們也在各自的學院宣傳,後來還上了新聞,之後的演講也都好轉。

作者在各個洲、各個國家、各個縣市、各個鄉鎮的一一走過,他深入每個地區去瞭解,去感受。一旦瞭解情況,絕對會義不容辭的去幫助。書中有寫著這麼一句話:「在不確定的時刻,當你必須選擇其中一條路,是被失敗的恐懼打敗,還是接受那朦朧的希望曙光?何不讓自己置身於最得意的生活裡呢?」這句話告訴我,不要向失敗屈服,要讓自己處於最好的狀態。本書裡有很多的秘訣,像是如何面對事情,或者是你在生活裡找不到方向時,看這本書都能夠有很多的啟發,他並不適於任何年齡,所以每個年齡層閱讀上來,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有不一樣的體驗,有不一樣的觀感。

這本書他給我很多的改觀,像是如何面對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事物時,能有想法去解決,在迷茫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時,他能給我方向,在不知道該如何實現時,他能給我方式。也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有不一樣的感官,體會到真正的涵義。

在我這年紀上難免會對未來感到模糊不清,但模糊不清誰都會,只要你遇到了真的屬於你,真正有意思的事情,就不要顧慮,勇敢的放手去做,不要在意社會上的反感,因為你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四●討論議題:
引用作者的問題:「全世界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你的答案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