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3 優等
作  者: 林琬婷 
參賽標題: 快樂只有自己能給-讀書心得
書籍ISBN: 9789861857077
中文書名: 快樂只有自己能給:42個讓快樂不請自來的人生哲學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何權峰
書籍編譯者: 余純菁
出版單位: 高保書版
出版年月: 2012年5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快樂是一種本能。小時候只要一顆糖果、一個玩具,就能讓我們感到喜悅,但長大之後,快樂就變難了。考試一百分、和朋友去流浪,似乎就是快樂。不知不覺間,我們和快樂疏遠了,快樂變成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是哪裡變了?父母的要求高了,人類變得難相處了?難道長得越大,快樂只會越遠?不,快樂其實就像跟蹤狂,一直在你身邊探頭探腦。只要放開心胸、鬆開試圖掌控一切的雙手,珍惜生活中已擁有的小確幸,快樂就會不請自來!
 
二●內容摘錄:
如果你認為某人應該為你的感覺負責,表示你已經給予他掌控你的權力(P.13)。當你把「手指」指向別人時,你也把快樂交給了別人。因為你是無
能為力的、無助的,你的快樂是掌握在別人手裡的,對嗎?除非你能停止責怪
他人,把責任從別人手中拿回來,否則你永遠只是受制於人的奴隸(P.15)。
人們常說:「我忘不了他對我說過的話」、「我永遠忘不了他對我做過的事」這說明了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念念不忘」。念頭只是「過客」,它們會自己離開(P.17)。人們經常情緒不穩、心煩意亂,就是因為我們將每個進到大腦的想法都當真了(P.21)。永遠不要忘記,「報復」就像你扔出的木炭,永遠傷害別人少,汙染自己多(P.56)。
 
三●我的觀點:
快樂變成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需要努力的目標,但不知不覺間,我們和快樂疏遠了。其實「快樂,只有自己能給!」人難免會生氣、開心,也有的時候是憂鬱的、傷心,這些狀態都是因為自己造成,並不是環境惹的禍,更不是自己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所下的詛咒。幼稚園時的我,因為挑食,所以總是不吃飯,所以經常被爺爺拿飯匙打臉頰,當下的我哭得唏哩嘩啦的,但是哭完後的我就像吃了忘憂草似的,不記得剛剛被教訓的事情,那時的我並不懂得何謂「生氣」,頂多也只會鬧脾氣罷了,只知道爺爺下一秒會給我糖果吃,那是一顆又甜又香、讓人露出微笑的「幸福糖」。

小學的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只要家人、朋友做出不如自己意思的事,腦中的溫度計就會開始往上升,但是只要對方先道歉,收到家人買的洋娃娃、糖果、玩具等的東西,情緒溫度就會往下降,之後就很自然的原諒對方。反之,他們沒有向我示好的話,這心煩又高溫的情緒就會跟著我好幾天,直到某天的某時段才會降溫、忘卻。

現在,我已經是高中生了,再過個二年左右,就要邁入「成年人」的階段了,但是我依然因為朋友之間的相處不順,而每天心情低落;因為自己對作業的要求很嚴格,所以一天比一天還疲倦;考試分數不達自我標準、沒有進入前列名次而沮喪好幾天等等瑣碎的事情,而每天感到生氣、無奈,我曾想過難道「快樂」已經離我而去了呢?我已經很久沒有看見它了,原來我的情緒會經常不穩定、心煩意亂,就是因為我將每個進到大腦的想法都當真了。

當作者寫的字句在我心中重重一擊時,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許許多多的劇場,扮演心情憤怒的我的場景就這樣下一頁、再下一頁地上演,各類小劇場隨著每一頁的閱讀不斷地跑出,如同跑馬燈似的永遠不會停,這時我才驚覺自己是多麼的傷害自己,所以我覺得作者寫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快樂,只有自己能給的,而這只有我放下小劇場的幕簾,當我從那一齣齣的戲裡退下的同時發生。現在的我應該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瞭解整件事情的根本,並不是一味的只知道忘記,因為不去反省,相似的事件可能會再度重現。這本書提醒我一個重要的概念:示外在的事物並未改變,然而一但改變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和體驗就會完全不同。

這一本書裡,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番話是「事件從來不會產生任何痛苦,是你的想法讓自己痛苦。」它點醒了我,我做錯事情時,總是會胡思亂想,像是會不會讓對方感到不悅、是不是又要被責罵了,又或者是猜疑對方又再說我的負面話題等等,總結就是因為自己喜歡「想太多」,所以讓自己陷於庸人自擾的境地。這一本書告訴我嘗試用「改變自己的想法」的方式面對生活種種問題,例如把欺負我的人想成是我上輩子欠他的,我可以把拉肚子想成是腸子在幫我清除毒素、淨化身體,更可以把可恨的人想成是可憐之人...;試著用另一正面角度去想,不僅可以轉換心情,也能保有健康的身體。

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但是壞心情總是會傷害身體,它是現代文明疾病的催化劑,因此,聰明的人想要有健康的身體,「開心」可是不可或缺的。快樂已成我們現代人需要學習的課題、需要努力的目標,作者就個人的經驗分享追求快樂的人不需要四處旅行去尋找發現新大陸,只要放開心胸、鬆開試圖掌控一切的雙手,珍惜生活中便擁有小幸福,而快樂就會不請自來了!
 
四●討論議題:
雖然作者說的內容都很有道理,也很都很說服我,但是實際上作者與讀者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