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307 甲等
作  者: 張雅茹 
參賽標題: 福爾摩沙記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書籍ISBN: ISBN 978-975-
中文書名: 福爾摩沙記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原文書名: 福爾摩沙記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書籍作者: 馬偕
書籍編譯者: 前衛出版社
出版單位: 前衛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7年5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隨著清末的戰敗,國外那些冒著黑煙的船紛紛來到位於太平洋中央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台灣,文明也巧妙的進入了尚未開發的台灣文化。過去台灣人們較沒有衛生習慣的觀念,所以常常蛀牙,當時馬偕設立了一間馬偕西醫院,馬偕就這樣醫治了許多生病的台灣人。當時台灣社會的女生,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為了讓她們能讀書,馬偕創立了淡水女子學堂,和牛津學堂,不但可以傳播知識,還有助於他的傳教。
 
二●內容摘錄:
1.基督教並不是可以被教導得一套哲學,而是必須活出來的生命。P.303
2.「重生」,並感受到基督生命的悸動,他就是一位被真活基督所差遣的宣教師,要去觸摸那些死了的靈魂使其變為新生命。P.303
3.整年我們都要抵抗憂鬱的心情。P.33
4.安靜吧,憂悶的心,不要在怨嘆;烏雲上面仍然有陽光照射著。P.33
 
 
三●我的觀點:
走在真理大學的校園裡,映入眼簾的是馬偕博士的墓碑,讓人不禁想到這位曾經為台灣付出貢獻的偉人。1884年馬偕出生於加拿大偏遠的小鎮,擁有蘇格蘭祖先堅忍、強韌的性格和塞爾特人的熱情與虔誠的一顆心。

1871年馬偕從加拿大一路經過了中國廣州、汕頭等地,之後又隨同其他牧師和醫生們來到了遙遠的台灣滬尾,就是現今的淡水鎮,當時的加拿大是個逐漸開放的國家,不但生活較富裕且擁有較民主的政治,懷著宣教的熱情的馬偕還是不顧一切的來到台灣。如果是現在,宣教士來台灣傳教一點也不稀奇,因為目前的台灣,是個現代化且對於外來文化接受度很高的國家,但當初馬偕來到台灣時,台灣是一個閉鎖且尚未開發的國家,有很多地區的路是崎嶇不平的道路,馬偕一行人當初在傳教時都得靠自己的雙腳翻山越嶺,無論是平地的漢人或是住在深山的原住民,都已經擁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加上種族間的隔閡和語言的不通,要向仇視外國人和基督教的台灣人宣教,是件極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當時的原住民都有砍殺人頭的習俗,向原住民傳教時,自己生命隨時都會有危險,馬偕剛開始對原住民宣教時都會先配合原住民的文化,之後再以唱聖歌和勸說的方式來感化他們,當時的漢人較深信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尤其是祭拜祖先這件事,所以漢人極力反對馬偕宣教和蓋教堂。
馬偕剛到台灣時,為了融入台灣的社會,每天花四至五小時和溪邊的牧童們一同玩耍,起初牧童們看到馬偕時,因為沒看過外國人會害怕的大喊著:「外國鬼子來了」然後飛也似的跑掉,後來時間久了,孩子們竟和馬偕成為好朋友,台語和原住民語都沒有字母,都是一些複雜的拼音所組成的,當時也沒有可以學習語言的補習班,馬階就從他們的互動中學習閩南語,只是想用台灣人熟悉的閩南語與大家交談,馬偕更運用閩南語創立了長老教會,這種迫切想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的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動。為了更了解台灣,馬偕同時也研究了許多關於台灣的人種學、物種學和植物學並逐項做記錄,也因為讀了福爾摩沙記事這本書,讓我更加了解台灣的原生物和這片土地。

馬偕也學習該如何與漢人或原住民相處,當時台灣社會的女生,都是在家料理家務事,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為了能照顧婦女同胞們,馬偕還在台灣娶了一位名字為張聰明的台灣的女子,馬偕為台灣的貢獻不僅只是傳教還是醫療和教育方面等貢獻,馬偕不但設立了第一所西醫院(今日馬偕紀念醫院),還設立了西式學校(今日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讓台灣的人民有更多機會接觸西方的文明。

雖然馬偕來到台灣是以傳教為出發點,但馬偕也設立了學校和醫院,馬偕對台灣人的付出和愛台灣這片土地的心,絕對不少於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我們。馬偕因病去世後,更將自己葬在台灣,馬偕對台灣這片土地滿腔的愛、熱情和貢獻,以及一顆包容和關愛台灣人的心胸,讓我們後人永遠緬懷他。

 
四●討論議題:
如果有機會到較落後的國家服務,您是否願意像馬偕一樣無怨無悔的貢獻自己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