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02 優等
作  者: 楊采綾 
參賽標題: 七顆種子的秘密
書籍ISBN: 9789861248400
中文書名: 七顆種子的秘密
原文書名: The secret of seven seeds
書籍作者: David Fischman
書籍編譯者: 湯宗勳
出版單位: 商周出版
出版年月: 2007年03月01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一位自以為成就非凡的生意人阿樂,在一次大聲斥責他的員工時,突然感到胸悶,隨即暈了過去。

醫生告訴他得了心臟病,如果再不好好調養,很有可能再次復發失去生命,醫生也建議他學習冥想,好讓自己能夠放鬆身心,阿樂則認為冥想是騙有錢女人的把戲,直到他的身體第二次給他警訊,他才願意去拜見一位修行已久的印度大師。

大師分別告訴他七顆不同的種子所包含的真正意義,慢慢教會他學習停止思考等等能更靠近快樂的生活模式。
 
二●內容摘錄:
「事情永遠不會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不要被顯而易見和熟悉的事物所蒙蔽,要勇於挑戰既有的觀念,不要害怕探索新的領域。」〈p.182〉

想要改變真的不容易,你的頭號敵人就是自己,最有可能迷失的就是自我,而且改變,意味著我們會犯錯。但是人生不可能一如既往的順遂,有時候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立場看事情,也需要改變自己的態度來因應這個世界,不要畏懼創造改變。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談的是如何找尋真正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及如何落實這些方法的技巧,主角阿樂身為公司的負責人,身兼重職,壓力和兒時的記憶也迫使他總是用高壓的態度面對他的部下和他的生活,長久下來,他無法放鬆,以至於他的身體在不惑之年就給了他警訊。而在許多因緣際會之下,醫師建議他學習冥想,他的太太告訴他有一位很有修行的印度大師能夠教導他達到真正的快樂,從此阿樂踏上尋求內心平靜之路。

這位大師初次與阿樂見面就讓他感受到親近,大師深知阿樂過得並不快樂,告訴他不少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及給了他第一顆種子。那是一棵被榔頭打扁的種子,理當發不出芽,這代表的意思是認識自己,也代表著當你遇到挫折時,應先找出問題的癥結點,而不是貶低自己的自尊,過程中,大師叫阿樂去回想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在這一章節大師說到『你必須了解,一個人有理性的一面,也同樣會情緒化,為了獲得快樂,你必須將兩者合而為一。』人唯有在兩者中達成平衡,才會產生真正的快樂,在阿樂慢慢了解自己的同時,大師也傳授他冥想靜坐和瑜珈的技巧,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種內心的快樂和減壓的方法。

第二顆種子是含羞草,大師給他的註解是『請試著暫停思考,別以為這很容易』我們應該學習含羞草,在一天之中試試什麼都別做,什麼都別想,如果能讓思考暫停,平靜馬上就會顯現。

第三顆種子是帶刺的玫瑰,告訴我們『沒有自信的人,才會貶低別人以彰顯自己』無論身處何地,大部分的人總是沒有自信,才會為了保護自己而傷害別人,也代表了自我,告訴我們如何看清自我。

第四顆種子是一棵芒果樹,展現芒果樹般的氣度,『不要為自己設定一個要擊敗誰的任務,因為這意味著會有一個贏家和一個輸家』芒果樹代表的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付出是對生命的一種態度,意味著你不再只想到自己,還會想到別人,同時也是在幫助每個人成長。

第五棵種子是一朵向日葵,向日葵提醒大家在所有困境中,不同的價值觀必定互相衝突,但我們必須學習哪種路徑最接近自己心靈的本質,若是不能選擇最正確的價值觀,必定隨波逐流,失去自己的想法。

第六顆種子是松樹,松樹帶給阿樂最深遠的影響,教導他掌握生命並且從事最重要的事情,以界定人生的優先順序。要是不能清楚界定優先順序,必然會使我們的人生毫無頭緒,有些我們自以為重要的事,很可能不需要那麼在乎,因為我們過於在乎,這將會使我們遠離平靜,遠離快樂。

在得到第七顆種子之前,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阿樂依賴已久的大師,發生車禍離世了,阿樂感到失落和悲痛,卻因為這件事,他覺得大師另外教導他的事情是感恩。自從接觸到大師,他明白自己進步很多,因為大師的試驗,因為大師的故事,讓他了解他不能總是用這種態度面對每一件事,但是他把大師對他的好視為理所當然,他沒有感謝過大師,更沒有問過關於大師的事情,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他看到他的失落是源自於他的自私,讓他學會對事情抱持感恩。

第七顆種子是蘆葦,蘆葦會隨風彎曲,大師要教給阿樂的是學習適應改變,我們常常害怕改變,怕會給自己帶來錯誤,但其實人是最能適應改變的,我們的敵人是自己,要是我們能夠放下一切執著來適應改變,跟蘆葦一樣不讓自己拘泥於任何形式,認清事物的本質,一切都會不一樣。

這七顆種子所要教給我們的是內心真正的平靜與快樂,少了任何一顆,都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慢慢深入了解自己,就會和書中的大師一樣,帶著笑容死去,也能和阿樂一樣,變成真正有能力又心靈富足的公司經理。
 
四●討論議題:
阿樂初次見到大師時,大師便問了他一句「你快樂嗎?」阿樂為了不想讓大師識破自己內心的空虛,說了很多能讓很多人欽佩的豐功偉業,大師不但不羨慕他的生活,而是更直接的回答「我不是要問你的成就或財產,我只是要問,你覺得自己快樂嗎?」很多人可能生活得很富裕,衣食無缺,可是他並不快樂;相反地,有的人可能三餐不繼,窮困潦倒,可是他珍惜一切,他很快樂。

當你面對這個問題時,能坦然地回答你快不快樂,還是會用外在條件填充自己內心的空虛?